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15:45 南方新闻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专家普查发现它们的传人年事已高却又后继无人,拟设专项基金培养接班人

  沙头角渔灯舞、客家山歌、舞草龙、平乐郭氏正骨医术……这些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您知道多少?又有多少耳闻目睹过?这些南粤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正随着民间艺人的衰老、转行而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可能将湮没在历史洪流中。日前,深圳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推荐项目,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正为抢救这些遗产而努力。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寻访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让您与这些负载着历史记忆、曾经风光的民间遗产逐一“亲密接触”。

  本报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文文物”。深圳去年开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日前,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日前已公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专家表示,普查发现它们正面临“失传”的危机,因为它们的承载体——传人——年事已高,但后继无人。

  龙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

  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工作从2006年开始,将持续到2008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专家王程太昨日告诉记者,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4个代表作品名录中,龙岗区的项目有5个。他介绍,龙岗是深圳客家人的聚居地,深圳最具特色的客家围屋几乎都集中在此。王程太说,和其他几个区不同,龙岗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上了明显的客家文化烙印,它也是中原文化和南粤文化的结合产物,为深圳独有。

  文化部门拟设基金培养传人

  “不要小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艰难。”王程太说,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不丢失不损坏就可长期存在,但非物质文化是依附在人的身上的文化形式,人在则在,人亡则亡。保护人和观念,要比保护简单的物质更伤脑筋。在普查时,专家们用录音、录像的方式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记录。

  市文联副主席杨宏海指出,深圳的哭嫁歌、哭丧歌等民间歌谣已处于濒危状态,老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传人又掌握得不全面。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所以市文化部门今年计划投入专项基金培养新“传人”。此外,今年6月10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以多媒体展示和现场演出方式,更加全面地展现在市民面前,比如大鹏所城现已有“客家凉帽”舞蹈的演出。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宋元晖专题采写:本报记者唐洁刘荣通讯员李涛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