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勇气和责任是比泪流满面更深切的缅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12:00 光明网
左黎

  据中新社报道,1月3日,即原侵华日本老兵东史郎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一本真实记录东史郎坚持向中国人民谢罪、以及由此引起的《东史郎日记》诉讼案内幕及其全过程的新书《我与东史郎交往十三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发。

  该书的作者、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东史郎作为侵华日军老兵,在他生命的晚年成为罪行反省者和历史真相揭露者,日本右翼的恐吓、威胁以及长达八年的官司,都不曾让这个老人退却。中国有句古话:“知耻者近乎勇”,这在东史郎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就在2003年的8月,当时已年逾九旬的东史郎老人还在日本京都府的家中向南京人民谢罪,反复说:“一定要原原本本地向中国人民忏悔,真心实意地请求中国人民宽恕。”他一再表示,想再去一次南京,向南京人民作最后的忏悔和谢罪。然而,东史郎老人最终未能完成这个“今生最大的心愿”,于2006年1月3日,95岁高龄时病逝于日本的家中。当年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69周年的纪念仪式上,东史郎的家人捧着他的遗像来到了南京,参加了纪念活动。

  东史郎先生的勇气令我们感动,然而,我却同时想到了另一位老人——巴金,想到了他的《随想录》,还有中新社纪念巴老逝世的文章标题:比泪流满面更深切地缅怀巴金。

  是的,比泪流满面更深切的——因为,我们时常以感动、乃至泪流满面送走了一位位坚持真理的人,也同时安心地逃避了我们本应有的勇气和责任——而这样的感动恰恰更深地伤害了他们!

  巴金老人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与榜样”。他敢于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在晚年,他完成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随想录》是巴金老人用全部人生经验创作,痛苦的回忆和深刻的反思贯穿全书。我们从中读到了老人对于美好理想的真挚热爱,对于完美人格的不懈追求,以及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

  这两位可敬的老人几乎是不约而同地离开了我们(巴金老人于2005年10月17日去世),他们同样以良知和痛苦的反思浸润了后半生,同样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责任实践了完美人格的塑造,也同样以坚持真理的“正直和良心”逼视着我们的灵魂。

  然而,我却不得不痛苦地承认,他们还有一个我们不忍面对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各自国家的人民,也就是他们的后辈,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责任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责任来正视他们的目光,更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责任来实践他们的遗愿和毕生追求。

  东史郎老人去世后,他的遗像随家人来到南京,实现了他向南京人民“作最后的忏悔和谢罪”的遗愿,然而,日本政府至今仍否认侵华历史和战争罪责。与之类似,巴金老人20多年前就多方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以便让中国人永远铭记“文革”给民族带来的灾难。然而,直到现在,巴金的呼吁不仅得不到官方的回应,连中国媒体也很少讨论“文革”的话题,似乎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从未发生过一样。可怕的是,人们对“文革”的危害至今仍认识模糊,甚至有人公然为“文革”叫好。为此,新华网曾发表资深评论员石飞的文章,指出当前中国重演“文革”惨剧的隐患和危险仍然存在。

  在东史郎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在巴金老人离开我们一年多的这个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的日子,让我们不再以泪流满面、以几声空洞的言辞来缅怀这两位可敬的老人,而是直视我们的勇气和责任,以每个人的努力和行动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