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给奇瑞汽车理性地“算算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14:32 中国新闻网

  我是第一批奇瑞车用户,我的奇瑞基本与我的儿子同龄。这辆车于我有恩:三年来,这辆传说“修车排队”的穷乡僻壤产的“农民车”不仅从未让我体会过因为故障修车的味道,而且让我从容应对日常生活。在了解了一些奇瑞厂的最新情况后,想给奇瑞理性地“算算命”。

  奇瑞之路能走多远?

  这是要预测奇瑞的“气数”以及奇瑞的“气路”。

  奇瑞是靠价廉物美的锐气挑战当时的“老三样”才在市场中站住脚的。但时过境迁,面对群雄并起,奇瑞要想夹缝中求生存,不得不依靠一点瑞气了。关于此,可以通过另一个民族品牌的命运来说明。

  有一个受到亿众关注的民族企业,尽管一直举步维艰,勉力支撑,却最终修得了正果——外国的垄断寡头的资金、技术进入了这个企业,但控股权、品牌仍然在民族企业手里。这个企业是乐凯。

  奇瑞和乐凯在宏观上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小地方的产品,都走价廉物美的低端路线,都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困难重重,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却无相应的美誉度;甚至在细节上二者也有共同点:当家人都是安徽人,都安贫乐道,都拿着与大老板身份极不相称的低薪,但都坚决地走超常规的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甚至连管理团队和员工也甘于低薪、乐于加班、对未来充满自信。

  但奇瑞和乐凯还是不一样。乐凯的前身是化工部第一胶片厂,共和国长子。作为中央企业,乐凯不仅有国家在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扶持,还有一支全国感光化学最强的科研队伍。因此,乐凯能拿出在性价比上一直压倒柯达、富士的产品。也因此,柯达、富士忍气吞声,在中国市场上卖出了全球最便宜的价格。这样的对手,即便是垄断寡头也没法不尊重,甚至还成了两大寡头之间互相争夺的战略伙伴。最后的结果,通过三番五次的谈判,合资基本按照乐凯的条件来进行。很多人把这种合资称作乐凯的软着陆。对大多数难以做成世界第一的民族产业来说,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果:通过自强获得自尊,即便没有领导潮流,但也保留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当然,像乐凯这样的民族产业不是自封的,在中国的国情下,要获得与省优、部优产品一样的国家政策倾斜,首先必须获得国家认可。2004年,奇瑞已经拿到了部分全国粮票(科技部几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但这点国家支持对汽车产业来说杯水车薪。

  无数的事实乃至教训证明,只有当中国企业开始进行自主产品开发时,通过引进获得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才能向中国企业扩散。而且不管通过引进得到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是在哪一个企业积累下来的,这些技术知识和经验只向进行自主产品开发的企业扩散和转移。因此,使通过合资吸收和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得以扩散和转移的关键变量——或者说使“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能够产生效果的关键变量——是自主产品开发。

  一般而言,中国的工业企业能够获得的国家支持渠道有五个方面:财政、税收、价格、信贷和证券。奇瑞是安徽用地方财政资金发展并发展起来的企业,与当年国家在轿车工业布局时发展的“三大三小”企业不同,没有用一分中央的资金,而且在上轿车目录上还受到很多限制。时至今日,奇瑞活下来了,再发展恐怕最需要的是更公平的待遇——当年“三大三小”有的,奇瑞当然也该有。

  当然,奇瑞自身必须像乐凯一样做得足够完美,否则也难成大器。

  [1]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