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须重新包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15:38 南方新闻网

  梅林议村

  鹏城政事·公仆有话

  最近,深圳市文化局在媒体上向社会公示了24项拟列入深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推荐项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深圳从去年开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但许多人对此表示惊讶。我们工作人员到罗湖区进行宣传的时候,不少基层人员一摆手说:“罗湖在深圳开发最早,哪还有什么文化遗产?”他们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民俗的东西更是如此。这次所公示的民俗类八个项目中,最令专家们看好的要数《黄氏宗亲祭典》,位于沙头下沙村的“黄氏一族”,他们从宋代开始每年都举办两次祭祖活动,且规模宏大盛况非凡。祭祖活动期间,最具一项特色的民俗活动要算数千席的“大盆菜宴”。难怪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感叹地说:“一个村一个姓氏,举办这么大的民俗活动,真是罕见!”

  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不丢失不损坏就可以长期存在,而非物质文化是依附在人身上的文化形式,人在则在,人亡则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过程中,我们感觉在与时间赛跑。许多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已经是古稀老人,而且后继无人。深圳大鹏所城内的“大鹏军语”,是一种距今600多年的濒危语种,被专家称为语言的“活化石”。“大鹏山歌”正是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演绎。在当地,人称山歌王的老太已经86岁,其他能够唱上几句的人不仅屈指可数,而且年龄都在65岁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有时显得非常脆弱,一旦断裂,很难接续。

  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也在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在于让它们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有机结合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找到市场,真正“活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办法就是人与人的传承。在今年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我们将把深圳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包装与公众见面,不仅有现场的表演,更有多媒体的展示。保护要让群众广泛参与,因为这些文化遗产就在他们当中。而最重要的参与就是传承。

  □王程太(作者单位: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