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指望靠轮换名校教师校长均衡教育资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00:07 红网

  据1月10日《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教委今年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均衡教育资源,一些优质资源学校的教师、校长将轮换到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的“名师”、“名校长”往往集中在少数名校,这种现象使校际间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差距拉大,从而导致择校现象。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很显然,北京市教委这一措施的初衷是好的——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仅仅依靠让“名师”、“名校长”在县、区范围内的学校流动就能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吗?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对此表示怀疑。

  在笔者看来,为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交流教师校长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近年来,各地各级教育部门纷纷下文——凡是晋升职称的教师必须有在农村任教一年的经历,教育部门想以此来促进城乡间师资的交流、缩小城乡间师资的差距。然而,从现实来看其收效甚微——由于大多数老师下乡任教只是为了以后晋级,很少有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的教育事业。另外,在教师支教活动中,由于教师的人事关系并没有流动,对教师而言支教只是短期行为,加上对支教效果缺乏科学评价和奖惩,教师在支教中难免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

  正是由于教师支教活动的功利性色彩较浓,交流教师表面上看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现实是城乡教育差距越拉越大、择校之风越演越烈。这足以说明仅仅靠交流教师校长是难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的。

  不可否认,城乡师资力量的巨大悬殊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原因,但这并非主要原因。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认真分析一下:是什么造成了城乡师资力量的巨大悬殊?城乡教育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而不应简单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我认为,目前城乡教育差距过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设施等教学硬件的配置、城乡教师的待遇等等。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打造“地方名校”、“地方强校”,一味地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城市的重点中小学的建设,而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寥寥无几,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强校愈强、弱校愈弱的现象。所以,城乡教育差距的拉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还有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差距太大,使得农村的大批优秀教师流入城市。农村大量优秀教师的流失势必加大了城乡师资力量的巨大悬殊,这无异于在本来就落后的农村教育“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所以,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应简单地交流教师,而应从根本上想办法解决城乡教育差距大的问题——比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师资的培养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建立一套培养优秀师资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城乡教育的差距才有可能逐渐缩小、城乡教育资源才有可能均衡发展。

稿源:红网 作者:张成浩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