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童年恐慌”令人忧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09:25 红网

  “考场上小毛币越来越紧张,连冷汗都冒出来了,心跳一直在加速。”“得知自己落榜的那一夜,风吹动了窗外的树,就像一个个鬼影,这鬼影不时地敲击着窗户……闲着无聊的小毛币在屋里神魂游走,小毛币得了梦游症……”这是一位名叫于淼的11岁小男孩写的小说《小毛币赶考》里的一段话,够恐怖的吧?于淼正就读宁波一所小学的6年级,面对众多知名中学入学考试的压力,在一年时间里写出了两部共计10万字的小说,来排遣压力。一部写的是一年级时无忧无虑的日子,取名为《一零一班的小伙伴》,约4万字。再就是《小毛币赶考》这部写毕业前夕的紧张生活的小说,6万字。(1月10日《今日早报》)

  于淼的母亲陶志琼是位教育学博士,专门研究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当其看了儿子的小说后,大为震惊,遂发出建立母亲协会的倡导,希望宁波的妈妈们能联合起来,一起探讨如何与孩子共同应对考试压力的方法。有多少母亲会响应她的倡导很难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协会成立了,恐怕也无济于事。中小学生承受了多大压力,人们不是不知道,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解决起来十分棘手,远不是几个母亲联手对付就能解决的。

  我想说的是,于淼小朋友在小说中表达的“童年恐慌”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小孩子无戏言,我们绝不能将上述引用的心理描写当成是成年人写的小说,纯属虚构,不,它是写实的。什么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甚至把窗外的树想象为鬼影,这些都是亲历过升学考场的学子真实的内心体验。主人公小毛币其实就是于淼自己,也可以说是当今中国千千万万的小学生的典型代表。于淼借小毛币的心理活动传达的紧张情绪,浓缩了诸多临近毕业的小学生共同的恐慌情绪,十分可信。

  毋庸讳言,于淼在小说中表达的“童年恐慌”正在整个社会尤其是小学里蔓延,情形十分严重。据2005年10月26日《北京青年报》披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2400多名儿童的抽样调查显示,过重的学习压力造成学生心情不好、不想学习、自卑,甚至有绝望的感受,有76.2%的中小学生因为考试而心情不好,甚至有9.1%的孩子因为考试或者学业压力而感到绝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儿童普遍感到苦恼的三个方面是:学业压力大、不被人理解和成绩不好。”他还说:“承受着与学习有关的巨大压力,正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主要原因。”同时,父母对子女的过高期也望间接造成“童年恐慌”。

  患有“童年恐慌症”的孩子不仅失去了童少年本应享有的快乐和轻松,在紧张不安中过早地告别了童少年时代,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人格发展,在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中烙下难以磨灭的消极影响。试想,如抱有小于淼这类“童年恐慌”的孩子能保持健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吗?肯定不能。一个老是处于恐慌和焦虑之中的人是不可能产生正常的认知需要和拥有持久的学习兴趣的,因而其学习成绩肯定也上不去,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

  这还不是主要的,更可怕的在于,“童年恐慌”会给人的一生发展埋下极大的隐患。对此,教育专家陶志琼体会很深,她说:“我是研究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现有一些成年人事业很成功,但心里却很灰暗,多半是童年承受过超越年龄的打击或压力,灰暗的一面潜移默化到了成年后的生活中。”诚哉斯言!原来,“童年恐慌”将要贻害终生,问题的严重性就在这里。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放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患有“童年恐慌症”的孩子怎么可能“智”,又怎么可能“强”?他们终究要成为精神侏儒。如真要实现“国智”“国富”“国强”的理想,没别的选择,就是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去做,实现教育公平,淡化甚至取消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的等级差别,抵制择校风,按照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电脑派位的招生原则和办法,降低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压力,以此切实减轻小学生的压力,重造“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美妙意境,在“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中,让孩子在轻松快活中度过童年。

稿源:红网 作者:王学进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