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挑战大学管理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09:30 中国新闻网

  很多人都抱怨现在的学生难管,独生子女一代、网络的一代,草莓化的一代,那么,以“8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辅导员,什么样的管理方式?高校目前众多的辅导员是不是这一茬“80后”需要的呢?

  很多高校都在摸索。有的综合类名校认为,18岁的学生是成年人了,在大学里学会为自己负责就是对所有人负责;有的高校则一方面迫于家长压力,一方面表现自己的负责精神,要求辅导员管理学生事无巨细;也有工科高校如哈工大把大一学生单辟出来实行半高中管理,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吃住在一起,完成身份转变的过渡;更有独立学院针对学生特点搞半军事化管理……

  管还是不管?放手还是狠抓?每个学校由于历史不同校风不同各有自己的选择。就像男生是否可以上女生楼的问题,从历史上来说,各个学校的管理就各有千秋,迥然不同。当然,不同风格的管理也都培养出了优秀人才。

  实际上,学生的多样性决定了辅导员管理方式的多样性。新的情况是,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学生分层更加丰富,辅导员管理职能也相应地更显五花八门。

  按照教育部要求的——高校专职辅导员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相对200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的总量,中国将会有10万名专职辅导员和规模同样庞大的班主任群体。他们的管理风格自然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

  从几年前“说起来重要,使用起来很重要,没事的时候不重要”让辅导员纷纷逃离,到今天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辅导员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从几年前当辅导员被认为没前途没职称,到今天事实证明多位国家重要领导人都做过高校辅导员。这10万名辅导员确实将面临一个历史机遇。

  第一管理对象是新的,前所未有的网络一代。第二学生数量巨大分层明显,有足够的社会学意义;第三管理难度更有挑战。因此,辅导员这个学科实际上正在崛起,等待着丰富的实践和理论创新。“80后”是可爱的一代,所以,他们的辅导员将面临一次充满激情的职业冲浪,不可避免。(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堵力)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