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一颗“中国心” ——“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报告”明发布本报记者 徐 敏 梁建刚 实习生 邬彬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09:31 解放日报

  

铸造一颗“中国心”——“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报告”明发布本报记者
不久前举办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吸引了大批大中小学生。·本报资料照片·

  青少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上海现有200余万大中小学生。在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成长的他们,对中华民族精神如何认知和弘扬,无疑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为此,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与市教委德育处历经一年,在将民族精神具体界定为“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基础上,抽取3300个本市大、中、小学在校学生为样本,并辅以现场调查,汇成“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报告”,将于明日发布。

  青少年怎么看待民族的复兴?他们如何接驳中华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读书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关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他们,对现行德育教育又有什么样的建议与希望……

  “技术制高点”要占领吗

  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表达了高度认同。毫无疑问,国家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最高形式,爱国主义即成为民族精神核心。在愈发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自主创新是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国是否需要自行开发研制计算机芯片、干线飞机和自主品牌汽车等产品?”94.9%的高中生和96.5%的大学生表示肯定。原因是:“没有自主产品,永远受制于人”,“中国要成为有竞争力的大国,必须这样做”,“全面依赖国外产品,可能危害国家安全”。

  “改革开放条件下,是否还要弘扬民族精神”?9成高中学生认为“很有必要”。

  【点评】现代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的竞争,核心技术产品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崛起。广大青年学子已意识到,只有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国家才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得先机。

  如何看待外语“入侵”

  对上海一些马路上“店招全是英文”的现象,多数学生认为是“商业行为”并表示容忍。

  对说话时夹杂外语,中学生则随着年级增高而负面评价递增,25.9%初中生和33.5%高中生对此持负面评价。

  对“中国十佳运动员评选”更名为“中国劳伦斯十佳评选”,47.4%大学生认为“应保留民族性”,持负面评价。

  【点评】任何一种语言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中吸收对方词汇,都是非常正常的,但应将吸收外语词汇与破坏汉语整体结构加以区分。可以发现,随着学生思想成熟,青年学生已认识到与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将外国事物照搬。

  《论语》和《老子》要必修

  何为爱国主义?高中生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国家自豪感”(28.9%);第二是“维护国家统一”(23.1%);第三是“促进国家富强”(25.5%)。大学生定义“有志青年”,“为国报效”获得最高选率,达37%,选“自主创业”的占25.2%。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教育课程学生反应有所不同。高中生最不喜欢的课程首推政治(40.2%)。“对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看法”,大学生们认为学校存在“日常少涉及”、“结合实践差”等问题。66.5%的大学生赞同将《论语》和《老子》作为大学必修课程。

  【点评】强烈的对比反差,既让我们对学生所具有的爱国热情而高兴,更让我们看到现行思想品德教育亟需改进。

  读书到底为了什么

  61.4%的小学低年级学生选择读书为求知,67%的最高选率认为读书的直接目的是将来考大学,还有过半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已有出国留学的概念。

  在高中生和大学生家长中,分别有55%和77%的家长期望孩子出国留学,其中64.9%的大学生家长希望孩子“学成归来”。而大学生64.9%选择“学成归来”,17.7%选择“不出国”。

  【点评】学生将最多的选率落在考大学上,可见应试教育的深入人心,但也能看出崇尚知识的传统依然延绵不绝。出国留学,多数学生和家长希望“学成归来”,足见他们对国家前途的信心。

  学英文比中文重要吗

  93.2%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很重要”,而选择“学习中文很重要”的要比英语少6.3%。41.9%的初中生每天花2到3小时学习英语;85.6%的高中生参加过英语补习班;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平均时间为每周10.3小时,平均每年花费795.9元。当前大学生课外语言学习内容排列居前的是:中高级口译、托福、日语。

  【点评】如今,外语已成为许多工作的重要条件,职业市场的需求直接影响到教育领域,使学生从小就被引导认为学习英语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习中文的式微。这必须引起警惕。

  “四大发明”仅半数答对

  大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途径有哪些?选率由高到低为:购买图书51.6%,历史故事38.9%,背诵诗词37.9%,电影电视35.9%。

  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古代发明的知识掌握如何?49.5%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能答对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是孔子,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学生能答对4个的仅为52.3%。

  高中生在历史、地理课上做什么?分别只有41.5%、31.8%的同学选择坚持认真听讲,而选择“不感兴趣时做作业或看小说”的有52.2%、55.6%。至于不喜欢的理由,“没多少实际用途”、“天生就没兴趣”的选择较多。

  【点评】对于并不高的四大发明知晓率,对于学生对历史、地理的疏离,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最热闹的节日有哪些

  过得最热闹的节日有哪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选择前三位是:春节、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初中:中秋节、圣诞节、清明节;高中:春节、中秋节、圣诞节;大学:中秋节、圣诞节、清明节。

  西式快餐成为初中生外出就餐的首选,占65.9%;父母奖励孩子,西式快餐也成了重要内容。分别有40.6%、36.3%的小学低、高年级的学生家长选择以此作为奖励方式。

  【点评】春节、中秋、清明,这三大民俗节日仍在学生生活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圣诞节在大中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青年学生热衷过圣诞节,更多是出于与国际流行文化接轨,只要注意引导,不会造成对传统的淡忘和替代。

  动画片受中小学生追捧

  初中生最常阅读的内容是:侦探小说、动画漫画;高中生:动画漫画、侦探小说、中国现代文学。

  20%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一本中国文学书都没读过,只有20%的人读过5本以上。

  学生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小学中高年级选择的前三位是:日本动画,综艺节目,中国动画;初中学生:电视剧,动画片,新闻;大学生:电影,新闻,电视剧。

  初中生看过的革命电影比例由高到低为:《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紫日》、《地雷战》。69.8%的初中生认为革命电影“很有教育意义”,11.6%表示“没有兴趣”。

  【点评】动画产业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娱乐读物,而传统严肃文学、科普读物的市场也因此缩小。动画片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育功能应该引起重视。

  27项行为规范做得如何

  在所列出的27项日常行为规范中,大中小学生全都保持高选率的是“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看见红灯不穿行”。而随着逐渐成熟,对“准时赴约”、“知错就改”、“做事讲信用”这类诚实守信法则的认同率显著提高,83.6%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做到“准时赴约”,92%的大学生认为要“做事情讲信用”。

  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上还有待提高。例如能做到“不偏食”的学生始终没有超过71.4%;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不能按时回家时设法给家人打电话”的选率只有67.6%;初中生“在车上给老人孩子让座”的仅有49.8%;大学生在“不为自己犯的错找借口”上的选率仅41.4%。

  【点评】民族精神和道德人格,最终会表现在一个人日常生活中。这27项行为规范,既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包括了当前的社会规范。学生对这些规范的态度和做法,就成为民族精神最个性化的体现,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学生们仍然需要在许多生活习惯、生活细节上有待提高。

  你喜欢怎样的德育课?

  学生们希望怎样的德育课?记者随机采访了沪上10名大中小学生。

  “说实话,我最不喜欢灌的方式,所以我中学时最不喜欢政治课。” 华师大学生丁小燕回忆说。为什么?上海交大学生王卓铭觉得,一是老师一味讲大道理不结合实际,还有就是频繁的考试。呼玛中学初三学生小孙更直言,“现在我们的政治课,1/3时间在讲课,2/3时间做练习,每次做到昏天黑地,痛苦死了。”

  觉得现在思想品德课还不错的是上海卢湾一中心小学杨一帆:“最近上课老师放《话说长江》的片子,很有意思,而且思想品德课老师从不留作业,也没有考试,当然感觉不错啦。”

  那么,在学生们心目中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更好?“其实方法很多,”大同中学学生乐斯文说,“比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就去过一大会址、周公馆,这样看更直接、感触也好;还有电影,《地道战》就不错,挺有意思的。”“重要的是别布置作业,”王卓铭说,“记得小时候一组织活动就逼着我们写观后感,其实这根本没用。我觉得要是让小孩子说说都看到什么,让稍大的孩子们加点感想,潜移默化,这样就足够了。”

  至于专门的思想品德课,小孙甚至觉得“没必要”,“思想政治课还是与其他课程融合在一起比较好,要不总逃不开生记硬背。其实,更重要的是周围环境和社会风气对人的影响。”

  有一种比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是青少年成长必不可少的“盐”,但直接喂是不行的;只有把教育教学活动熬成营养丰富的“汤”,才能让孩子喝“汤”时吸收更多“盐分”。

  为此,“十一五”前两年,上海已经选择一批学校进行《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点。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融入民族精神教育,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民族精神教育体现在课程全渗透。

  “民族精神”,这四个大字要在上海大中小学教育中深深扎根……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