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能源成为“政治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10:30 红网-三湘都市报

  ■谭登

  每逢岁末年初,总能看到俄罗斯斗“气”的新闻,大致用三个词可以形容:天然气、前盟友和争端。从2004年末的摩尔多瓦到2005年末的乌克兰以及现在的白俄罗斯,虽不具备轰动世界的效应,但在地缘政治争斗的背景映衬下,也有令人胆寒的意味。

  莫斯科又向白俄罗斯挥动能源“大棒”。从2007年1月1日起,对出口到白俄的天然气征收出口税,价格从去年的每吨270美元提高到430美元。面对这一“沉重打击”,白俄罗斯当即宣布,从1月1日起对俄过境白俄罗斯、出口欧洲的石油征收每吨45美元的关税,并且毫不隐讳地说:“征税是对莫斯科的报复。”

  与邻国斗“气”不是什么新鲜事。俄罗斯一直强调,调高气价是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市场行为,是将长期廉价的价格“正常化”。但价格大战的“受气”方则更多地从政治角度审视,指责俄罗斯企图以“提价事件”,左右它们经济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的选择,惩罚某些国家的“颜色革命”。

  这些与俄罗斯发生能源纠纷的国家,是以俄罗斯为主导的独联体成员,而且都曾是重要盟友。白俄罗斯就是俄罗斯西边的最后一个盟友。对于这样一群与本国有着特殊关系的国家,俄罗斯毫无例外地涨价,自然有经济利益的考虑,涨价确实带来不菲收入。但一连串斗“气”事件的背后,更重要的还不是经济之争,而是尖锐的政治度量。

  欧盟约一半的天然气和三分之一的石油依赖俄罗斯供应,一旦俄罗斯“断气”,就会波及大半个欧洲。在美欧不断挤压俄罗斯“生存空间”的背景下,北约东扩已经到了家门口,不少独联体国家丝毫不掩盖加入欧盟甚至北约的向往,和俄罗斯愈走愈远。所以打“能源牌”,就成为俄罗斯重振强权的利器,敲打独联体国家倒向西方的离心行为,收紧家门口的地缘政治伙伴。

  威胁“断气”的撒手锏,最后往往是“受气”方妥协就范。“能源牌”的确有它的妙处,打压伙伴国“西去”的异心,也能警告欧洲,让俄罗斯重拾了一个复兴大国的自信和力量。

  但从长远看,价格大战是一把双刃剑。收获国力提升的一袭华衣之余,无形中却丧失许多优良“软实力”。一是损害俄罗斯负责任守信用的能源供应者形象,甚至招来了“能源讹诈”的恶名。二是天然气涨价必然引起盟友的严重抵触情绪,反目成仇。为几亿美元的金钱收入,而失去忠实的盟友,战略利益的失当,或许以后更能看得清楚。

  斗“气”的背后,也掩盖着一个互为陷阱式的悖论。俄罗斯对“西去”的邻国缺乏其它有效的方式,迫使或吸引它们回到符合俄罗斯国家利益的轨道,只好屡屡借助“断气”的胁迫性手法逼人“就范”。而诸如白俄罗斯的邻国们进行反制,也只能掐住过境的俄罗斯油管讨要“买路钱”。“惩罚”与“报复”的循环争斗,最感窘迫的当是国际能源供应体系,秩序被打乱,安全无依托,人为地制造“油荒”和“气荒”。

  有评论说,“能源取代核武器,成了争当大国的手段”。这一看法或许偏狭,但能源在国际政治中影响力飙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按国际市场法则提价,无可厚非,受供方也应该接受。但如果挟能源为政治武器,动辄“断气”,敲打异己,终究不是一个责任国家的应有作为。

  俄罗斯正在走能源强国的道路,希望油管铺到哪里,国威就延伸到哪里。普京更是梦想着,以巩固独联体为圆点,开启一体化的大联盟国家时代,重温失落的大国辉煌。不过这个梦想,单纯依靠油气杠杆,耍弄能源“大棒”,还无法服众,留给伙伴国的将是爱恨交加的疏离。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