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工人”是怎样打造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10:32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金牌工人”是怎样打造的

  “金牌工人”石小斌阅读提示

  34岁的我市青年职工石小斌,两年里先后获市、省和全国钳工比赛冠军,尤其能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举办的高规格全国性大赛中折桂,这在大学毕业就业压力巨大、社会对技术工人的价值忽视良久的今天,“金牌工人”、“蓝领专家”“石小斌现象”引人深思———

  西安出了金牌工人

  一个半月前,一项让全国两亿多工人非常关注的“第二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我省渭南市拉开了帷幕。

  这场以比技能、提高广大工人素质、打造金牌工人为目的的技术比武一开始便吸引了全国各地上千万工人参与其中,各地又从这些参赛者中选拔了两万多名佼佼者参加省级比赛。最终,有300多人参加了全国决赛,分别在车工、钳工、焊工、铣工四个示范工种中进行角逐。

  在此次全国千万名职工参与的竞争中,34岁的西安技工石小斌代表陕西勇夺比赛的钳工组冠军,一举成为全国闻名的“金牌工人”。

  而能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举办的这样一次高规格全国性大赛中折桂,石小斌事后用平实的语言说:“我们干一行爱一行。不管什么岗位,只要踏踏实实,用心去做,不管做什么,都是有机会的。”石小斌觉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老话永远都不过时。

  根据此次大赛的成绩,获得各工种决赛第一名并符合条件的选手,将按程序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作为“中华技能大奖”推荐人选,石小斌因此也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一下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近些年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技术工人缺乏现象,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的珠三角地区更为明显。国家对此出台了系列措施,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的比例,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以缓解产业发展与人才之间的供需矛盾。通过了解“金牌工人”石小斌的成长经历,我们从中能够更清晰的看到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话金牌工人

  人物小档案:石小斌34岁。1992年毕业于西电集团技工学校钳工专业;后留校任钳工专业教师;1994年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机械系学习机械设备及工艺专业;1997年毕业后回西电集团技工学校继续任教;2002年通过公开招聘在西安印钞厂从事钳工工作。在2005年6月参加西安市职工技能大赛获钳工专业第一名,被授予钳工状元称号;2005年10月参加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钳工技能大赛获综合第一名;2005年11月参加陕西省职工技能大赛获钳工专业第一名;同时还被授予2005年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通过多方努力,经过严格的安检措施,记者在西安印钞厂内见到了石小斌。虽然有着魁梧的身材,但他穿着整洁的蓝色制服出现在现代化的厂房设施前,从石小斌身上已经无法觉察到传统产业工人“黝黑的臂膀,坚实的肌肉,挥汗如雨的工作场景”的历史形象。

  记者:祝贺你取得优异的成绩!你对自己成绩的获得是怎么看的?

  石小斌:能够取得成功,我认为首先应该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学一门精一门,重视理论知识的储备和操作技能的提高;新时期的优秀工人不仅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在工作中将理论和实践,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优秀的工人必然是知识型和复合型的员工,知识储备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可以说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记者:你从事过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从“白领”到“蓝领”的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石小斌:从在学校当老师转换到目前在工人岗位上工作,不仅仅是工作环境的简单转变,通过这几年在一线的工作,接触到原来无法接触到的事情,将大量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同时也从实践中获取了新的理论知识。我从事的就是生产一线的加工和制造工作,和一线的师傅接触的比较多一些,因此我就观察到有一种现象,好些很优秀的工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其根本原因就是知识储备不够……

  记者:你认为技术工人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能力哪个重要?

  石小斌:拿刚刚结束的这次第二届职工技能大赛来说,这个比赛的特点呢就是透明度非常高,提前两个月就将试题在网上公布、公开了,就拿钳工这个专业来讲,试题上各个零件间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非常高,我拿到试题后并没有急于真枪实弹的进行练习,而是首先用计算机将试件进行模拟,把零件之间相互关系做进一步的了解,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就使我对此次考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在考场,我看到部分选手所拿的图纸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他们对自己的技术很有信心,但却忽略了应用基础知识对图纸进行技术分析。我在操作环节得了81分,与来自山西的一个工人并列第一。但我的理论成绩是99分,是参赛选手中最高的,因此最后获得了冠军。

  记者:你个人是在职业教育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又从事过职业教育教学,同时又在产业一线从事过实际工作。你怎么看待职业教育的作用?

  石小斌:当年参加技校考试,竞争程度也很激烈,录取比例甚至比高考的录取比例还低。自己也曾羡慕过考上大学的同学,但十几年过后,我对现状也并不后悔。

  现在咱们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都在营造一种氛围,就是重技能、重人才,那么国家这几年也陆陆续续开展一些大的技能比赛,包括一些“金牌工人”、“蓝领专家”这种称号。早些年,城市生源不安于当工人的“前景”,农村生源选择职业教育则是对于户口“农转非”的考虑较多。我从事教学工作期间,看到技校生“后悔”情况少了,他们更安于接受职业教育。

  资源向职业教育倾斜

  石小斌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几年中,也正是职业教育全面下滑的时段。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进一步带动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与此相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总体招生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原来的一些职业高中重新办起了普通高中。

  虽然普通高中招生增加了,但是并没有增加到职业学校没有生源可招的地步,从量的情况来看并不存在供需矛盾。刘先生在陕西一家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副院长,从事了20多年的职业教学工作。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情况分析,他认为,从去年开始,我省各类中等、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情况都已大幅回升,各院校中机械、电子等工科专业的招生情况尤其好。但同时也应看到,职业教育中的管理类专业招生情况仍不乐观。

  记者了解到,出现这一转变的背景,与去年年中“国家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国家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密不可分。职业教育的加强,除了有利于当前缓解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

  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统计表明,在我国各类技术人才中高级工仅占3.5%(发达国家35%),中级工占35%(发达国家50%)。而根据联合国组织统计,我国劳动技能指数居世界第59位。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蕴涵着巨大潜力,同时中、高级技术人才就业需求大与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也十分突出,这使得我国劳动力现状与现代工业发展极不适应。

  打造更多的金牌工人

  记者从我省教育部门了解到,目前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仅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8%多。西安市2005年12万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实际上进入职业学校和技校等中职教育的人数仅4万左右,而有7万多毕业生挤破头地进入了普通高中。

  长期以来,“只有上大学才能有工作、才能挣钱致富,总觉得念大学比念职业教育要高一等”的传统观念左右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

  学历越高就业越好的现象,正悄然发生着微妙变化。

  据前不久的调查,全国真正能够做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1∶1的唯一的省份是哪个省,令人想不到的是浙江省;真正能够做到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超过普通高中招生的一个地区是什么地区,是苏南地区。这令人一时想不通,按照传统观念,这些地方的农民都很富了,他肯定送孩子去上大学。实际上并非如此,当地人认为,只要就业很好、适合于就业、也能够做出自己的贡献、满足自己的追求,为什么就不能走职业教育这条路呢?

  值得欣慰的是,2006年4月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5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相当或略高。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50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500万人次,使我省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届时,将有更多的和石小斌一样的“金牌工人”出现在我们身边。

  □文/图记者吴飞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