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13:24 青年时讯

  2006年,我们记住了许多流行文化符号。它们或乖张、或养眼、或无稽、或让人莞尔一笑。把它们串起来,就会听到这一整年的原声大碟,在八卦它们、粉丝它们或是鄙夷它们的过程中,你我不自觉地参与了这一年的文化演进过程。

  ◆易中天

  风靡符号 历史说书化、娱乐化

  风靡标志 《百家讲坛》走红、《品三国》版权卖到140万

  央视的《百家讲坛》成了造就学术明星的平台。一个无利可图的教育节目,忽而就成了炙手可热的金牌栏目。

  2006年它捧出的最红的学术明星毫无疑问就是易中天,他在讲坛上品三国,品出粉丝无数,也让《品三国》的版权在拍卖声中得到140万的高价。对易中天的批评也接踵而来。易中天的走红,引发了学术与畅销书、学者与大众、文化普及与文化娱乐化的争论。

  易中天们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的普及者,这样的学者其实还是太少。如果地理、人文、社科、艺术等各方面也有易中天这类人物,大众的文化知识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严肃正经的学者们尽可以继续枯守书斋,但易中天们既能找到自己作为学者的位置,又实现了自己在学校时实现不了的价值,人民大众在娱乐的气氛中,接受了新生的文化事物,媒体方面收获了眼球和口碑,事实上对于三方都有好处。

  ◆《世界是平的》

  风靡符号 全球化

  风靡标志 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

  这是比尔盖茨·已经推荐过N遍的一本书。他说,这是一本所有决策者、企业员工都必须读的一本书。

  《商业周刊》说,所有的MBA都在读《世界是平的》。《财富》杂志说,全美国的州长、国会议员都在谈《世界是平的》。

  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建议,进职场前应该先读《世界是平的》。有的商学院甚至要新生来报到前就先把《世界是平的》读过。

  2006年的最后两个月开始,中国人的知识阶层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统一认识讨论一个词语——全球化。书中主要观点有:90年代末全球发生的一连串科技创新与政治事件,改写了全球化运作的规则,也抹平了全球经济的游戏场,这些事件包括了柏林围墙倒塌、互联网的兴起、视窗作业系统的普及化,以及光纤网络的发明等。

  在作者的世界中,抹平的世界,是无限商机的世界。只要有宽带,只要有雄心,不管你在哪里,都不会被边缘化。因为,竞争的立足点变平等了,小虾米和大鲸鱼可以平起平坐了。

  拜科技之赐,即使在家里开一个工作室,一个人也可以和大企业抢生意。同样的,大企业也可以比小公司更灵活,更细腻。从前做梦都没想到的,今天不只变可能,甚至是必要了。

  ◆《武林外传》

  风靡符号 古装室内情景喜剧

  风靡标志 央视大开恶搞之门

  央视播放的电视剧给人的印象绝对是面孔严肃,然而《武林外传》却完全颠覆了人们固有的印象。虽然电视剧外表活脱脱一个俗套的武侠剧,男女主角身着古装,刀剑齐全,但既没有吊威亚满天飞的镜头,也没有刀光剑影的场面。细看内容,完全颠覆了武侠剧给人的传统印象。一个个小人物粉墨登场,满口方言和现代词语。

  据悉,该剧收视率最高达到7%,逼近央视去年的收视冠军剧《亮剑》。而在网络上,《武林外传》和“超级女声”一样掀起了一股惊人的讨论热潮。几大网站的数十万条留言已经轰炸出一种正在流行的“武林文化”。每个主角都有粉丝,尤其是闫妮扮演的同福客栈老板娘佟湘玉更是成为新版“万人迷”。

  网络写手宁财神担当本剧编剧,台词中英文混杂,当下流行的电影语言也充斥其中。“I服了you!”“我现在只想说三个字——少放盐。”“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给人的印象是:“江湖”、“颠覆”、“搞笑”。活脱脱是《卧虎藏龙》+《大话西游》+《我爱我家》的大杂烩。台词之经典、流行之广泛,实属罕见。

  该剧导演尚敬表示,《武林外传》表现方式与周星驰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武林外传》更贴近民众生活,每集都有社会关注的话题,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像“非法传销”、“依法纳税”等话题都会出现。就连时下火爆的综艺节目,观众也能在《武林外传》中看出影子来。观众看着绝对眼熟。

  ◆于丹

  风靡符号 《论语》

  风靡标志 首印60万册、首发签收万册,销售创历史纪录

  形容学术“超女”于丹,用“一夜蹿红”再合适不过了。她的走红过程,仅仅用了7天时间。41岁的于丹《百家讲坛》一亮相,便让观众眼前一亮,这位穿正装的学者,给男性学者“统治”《百家讲坛》的局面带来一抹亮色。于丹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给本科生研究生上电视新闻专业的课程,同时还给每一届的本科生教授古典文学。她是继易中天之后又一位深入观众内心的学者。她以感性的解读,明朗昂扬的态度,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国庆期间,于丹在《百家讲坛》连续7天解读《论语》心得,网罗了大批粉丝。

  其实所谓心得,它不是在阐释《论语》的内涵,而是在拓展它的外延。也就是所谓见仁见智,就是从你的角度,在你的生命经验里,寓合了一种你最需要的东西。于丹是把她这种解读,解释为一种体验式的、感悟式的阐发。

  于丹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可,在于她把《论语》看成“简单真理”,在与观众交流时没有距离感。她认为,真正的文化经典,都是那种可以无比深刻,但也可以无限简单的东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内涵,简单是它表面的形式。简单与深刻有时候并不矛盾。“我是从4岁开始接触《论语》的,大人给我讲,让我背。所以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本来还觉得,这有什么可难的啊,小时候我不都背过了吗?但其实走到今天,有很多东西,你会恍然明白其中的意味。最朴素的真理——我就把《论语》称为简单真理,我相信所有最简单的真理,都不是从外在灌输的,而是从内心唤醒的。所谓简单真理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你有时候会发现,听一首流行歌曲,哎哟,一句歌词怦然入心,就是你某个时刻的感受。”

  ◆郭德纲

  风靡符号 相声界草根英雄

  风靡标志姜昆坦言“郭德纲比我贴近群众”

  从2006年初开始,坊间大小报刊,争相追捧郭德纲。颇有一日不语郭先生,就报不成报、刊不成刊、台不成台的意思。郭先生自言已然把国内能上的媒体都上了个遍。“最绝的是一个杂志给我打电话,说要给他上封面,你知道是什么杂志?——《宠物》!”

  从《三联生活周刊》刊发文章《相声界的草根英雄——郭德纲访谈》,对郭德纲现象进行第一次大型报道之后,郭德纲在一个月内接受媒体采访140次。尽管年年都有相声大赛、无数晚会都离不开相声的身影,相声成了一种时尚——这一切都因为他,郭德纲。且不说郭派相声水平如何,但至少他开口说的都是真话。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取消春节晚会上越来越无趣的响声,但至少可以选择支持郭德纲,为他叫声好。然而,叛逆的偶像难逃挨打的命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叫郭德纲。”这个叫郭德纲的小子好似一枚相声界的重磅炸弹,一张嘴就吹皱一池春水。

  ◆胡戈

  风靡符号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风靡标志 恶搞开先河、网络视频形势一片大好

  有人评论说:陈凯歌投资3个多亿的电影,成就的只是一个胡戈。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始作俑者胡戈,武汉人,1974年出生,自由职业者。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成为2006年网络搜索的热门,胡戈亲眼看着它的搜索排名逐渐超过本尊《无极》。媒体开始追逐胡戈,电视开始播映短片中的精彩之处,而胡戈也被邀请去电视台做直播节目。胡戈出名了。一批网络视频爱好者蜂拥而上,一时间,“网络小电影”流行开来。有业内人士分析:从网络发展的趋势来看,流行文化已经有开始越来越反传统、反主流的趋势。中国有一亿网民,这些人又大多集中在了18至30岁的年轻人中。他们对一切难以在传统媒体上出现的新鲜玩意感兴趣,这会让他们得到颠覆的快感。网络则无限扩张了他们的触角和欲望,一旦他们发现什么,就会火速通过“自己的网络”再度传播出去。这样广泛的接受人群,也为网络短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凯歌一句“我觉得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将馒头事件发展到高潮。《馒头》成为一个文化事件。

  诸多的社会意见已经在热烈讨论由此产生的法律问题、文艺批评的形式和自由度边界,以及胡戈为典型的“后现代”大众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恶搞和解构。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风靡符号 京派影视作品力作

  风靡标志 电视台未播出,民间广为流传

  这是一部长达52集,没啥大明星,电视台只给放32集,盗版市场却要频频追货,媒体圈私底下狂捧,音乐圈肆意着流传,这是有股子邪劲儿的电视剧……

  导演叶京之前两部作品《梦开始的地方》、《贻笑大方》都是相当有口碑的作品。这次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三部小说,片中依然是京腔京调,幽默调侃。片中的人物在现实中大都可以找到原型,方言的原型是王朔,冯裤子的原型是冯小刚。很显然,在剧中融入了导演对现实很多自己的看法。

  该剧真实再现五、六十年代生人的那一代人从少年直到中年的学习、工作和情感。领袖崇拜、京派方言、四合院、靡靡之音、拍婆子、踩祸人、港怂、刷夜、革命电影台词、贴面舞会、水兵舞、倒彩电、全国粮票、冰场、泡澡、喇叭裤、下广州……还有“列宁同志已经不发烧了”、“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等等,叶京基本上重现了那个时代的一些特色,这是这个剧最可贵的一点。最后,发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个剧名取得妥当。无论是谁,能拍出一部和自己的青春有关的剧,实在是幸福的。

  经典台词

  ●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恰恰是因为昨天的感受依然在我们心中。●从小就一块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干部子弟凶猛,请勿靠近。●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

  ◆《疯狂的石头》

  风靡符号 向着恶搞一路狂奔

  风靡标志 国产叫座喜剧片

  说张艺谋会玩深沉,陈凯歌笑了;说陈凯歌会玩造型,冯小刚笑了;说冯小刚会讲故事,宁浩笑了。

  DVD爱好者一眼就看出《疯狂的石头》深受国外黑色喜剧电影的影响。尤其是英国导演盖·里奇,导演宁浩也不否认这一点,“我们想过十来个可能性,结果发现,他的确就是这种类型片最成熟的结构,绕不过去,索性就用了。”骨架子是依着国外电影搭起来的,但宁浩聪明之处在于填入的血肉地道“国产”。

  《疯狂的石头》并非是第一部“新现实主义”国产片,只是一炮而红的一部。煞有介事的香港职业大盗麦克以《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的架势悬梁而下,哪知“奸商”缺斤短两,绳子不够长,眼睁睁看着宝石却死活够不着;《2002年的第一场雪》被改成了“2001年的第一泡屎,比往年来得更急一些”……“恶搞”是对流行文化的一种玩笑和戏谑,只有导演和观众都熟悉这些语境,影院里才会发出心照不宣的笑声。

  更有意思的是,《石头》传递出来的“新现实”信息,在其他大众文化领域也得到了回应。如果把它和另外两大热门———电视剧《武林外传》、网络恶搞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放在一起,很容易发现一些共同点:创作者的心态很放松,娱人娱己;内容富有平民气息;对流行事物很敏感,信手拈来加以调侃和戏谑;对一些社会现象有着含蓄的讽刺。

  经典台词

  ●你侮辱了我的人格,还侮辱我的智商。●顶你个肺。●狗日的,高科技啦,还搞无人驾驶。没看到我的车上写着别摸我(BMW)么?●素质,注意你的素质……什么素质啊,这是。

  ◆《大国崛起》

  风靡符号 大型电视纪录片

  风靡标志引起中国各阶层广泛关注

  文献纪录片的走红其实并不突然。纪录片一直是电视屏幕中比较向文化靠拢的题材,它的关注度一直有。与反映生活状态的纪录片相比,历史文献纪录片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在此之前,《故宫》、《辛亥革命》、《再说长江》等纪录片已经在央视热播。像《大国崛起》是把记实和历史结合起来,等于是知识加故事的结构,所以会吸引观众,成为荧屏上一大热点。

  《大国崛起》这种纪录片需要大量的素材积累和比较专业的制作队伍,相对来讲受众群体也更加高端,男性观众会比女性观众多,受教育的水平也比较高,但是这一部分人往往拥有话语权,所以影响力也会更大。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