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慈善,只要放行就够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14:21 南方新闻网

  中山市佛教协会受该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委托,正在筹备慈善门诊,为此已筹得善款200余万元。该门诊将于8月正式开诊,主要服务全市低保特困家庭以及需要社会救济的人员,医疗及药费将全免。(南方都市报1月9日报道)

  在此之前,这种事情已经不是新闻了。广州、佛山等地的宗教组织早些时候已经创建了慈善门诊,有的全部免费,有的收取低廉费用。这些门诊普遍运转良好,不少低收入群体已从中受惠。

  近来政府正在筹划对医疗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但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完全忽视了民间慈善组织可能发挥的作用。政府既然征了那么多税,当然对民众的医疗保障要承担责任。但这并不排斥民间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之外建立一套属于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可以采取商业收费经营的形式,也可以是慈善、救助性质的,不向患者收取任何费用,就像中山市佛教协会的慈善门诊。

  这类免费的慈善门诊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而由宗教组织筹办这类慈善门诊,比任何机构都要合适。这不仅仅是因为,宗教组织具有筹集这方面资金的天然优势,更重要的是,不论是佛教、基督教,还是儒教、道教,这些正统宗教组织天然地具有济世渡人的情怀,而对于患者来说,这种情感上、心灵上的慰藉,有时比医术更为珍贵。今日公立医院医患关系紧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医疗技术进步本可给患者带来的福利。

  其实,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即可发现,现代医学院及医院本来就是西方教会摸索建立起来,尤其在英美两国,直到今天,还有大量医学院、医院属于教会。中国传统医院也向来与儒教、道教、佛教有密切关系,古人有所谓“儒医”之称。至于中国的西医,完全是西方教会传入中国的,上个世纪前半个世纪,水平最高、服务最好的西医医学院及医院都是教会所办。此种奥秘,不可不察。

  上世纪50年代以后这一传统中断,中国的医学事业因此损失了多少,无法估量。现在,当中国社会开始恢复正常的时候,实在有必要恢复这一传统——这也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国际惯例”。当然,恢复传统的工作只能从最细微的地方开始,尤其是从慈善性质的免费门诊开始。因而,佛教协会筹办慈善门诊,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若能意识到这一点,相信慈善门诊的组织者及日常管理者必能洁身自好,以宗教戒律严格要求自己,对信众负责,以免贻人口舌。只要初期管理得当,获得信众信任,定可获得更多捐助,扩展业务,发展为正规的医院,从而惠及更多民众。

  当然,宗教组织所办的这些慈善门诊能否健康而平稳发展,关键还是看政府是否能够给予其以信任、宽容。政府官员习惯于控制社会,而没有习惯于与社会合作解决社会问题。正是这种心态,阻碍了民间社会保障体系的自发发育。不过,政府也正在调整其观念。其实,只要稍微具有正常理性与审慎的人都能够看得出来,宗教组织筹办门诊,乃是为政府分忧解难,没有理由不予以支持——当然,这里所需要的支持其实很简单,只要畅快地放行就足够了。

  □秋风(作者为北京知名学者)

  向本版投稿视为同时向奥一网投稿

  《每周评论》向社会各界征稿,读者可对本地新近发生的时事、社会新闻发表评论,文章长短不限,但务求观点新颖独特,具建设性和前瞻性。欢迎赐稿,一经采用,即奉稿酬。稿件请发到nfdsbcomment@yahoo.com.cn。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