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公众缘何审“爆”疲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20:00 光明网
陆志坚

  1月7日下午2时,随着一声巨响,山东青岛铁道大厦被成功爆破。当日,高达73.5米的24层建筑青岛铁道大厦被成功爆破拆除。为保护周围建筑物,有关专家采取了在周围挖减震沟等措施进行防护。(1月8日人民网)

  又是一声爆响,高楼轰然倒地。笔者注意到,这与此前杭州西湖边第一高楼——原浙江大学湖滨校区主教学楼被爆破拆除相比,网友的关注程度明显要低得多。这并非网友没有话语,而是产生了深深的审“爆”疲劳。

  近年来,城市高楼大厦拆拆建建,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道“风景”。当然,城市建设应该有“破”有“立”,但怎样“破”,如何“立”,最大化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然从这一连串的爆破声中便可发现,不管是当初的规划设计,还是时下的爆破拆除,都说明了决策层欠考虑,抑或是决策时鼠目寸光、目光短浅、随心所欲。

  就拿西湖“第一高楼”来说,按照正常的规划设计及相关法规的要求,其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至少应在80年至100年之间,可其仅仅使用了13年便“命归一爆”,这种巨大的投资成本与其使用寿命相比,显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短命建筑”所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青岛铁道大厦又使用了多久?尽管报道惜墨如金,没有触及,但猜测其已使用年限远远不足于该爆之时,只不过其或影响城市“形象”,或影响领导“政绩”,或已无多大的开发价值。这就值得质疑,这种事后的“影响”,当初的设计又是如何出笼的?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谁来买单?而更让人忧虑的是,这种“短命建筑”的现象在各地已屡屡皆是,那种决策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此可见一斑。

  从已报道的这“爆”那“爆”来看,均是专家学者高呼“成功”的喜形之色,媒体满纸皆是赞美词,这就说明了那所谓的环保型的“一爆”、成功的“一爆”,不但为城市管理者所推崇,也为某些专家提供了“试验基地”,形成了一种“官方市场”,至于成本、浪费之类,纯系公众庸人自忧。

  “短命建筑”的频繁爆破,不仅是经济上、环保上的巨大损失,更暴露出了城市规划中的高度“近视病”。说穿了,就是责任追究“牛栏关猫”,因而决策“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之事也就不足为怪了。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