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渴望扶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01:48 石狮日报

  旧城改造、新村建设、厂房扩建、商品房建设装修……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成为环境治理工作的重难点。近年来,市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建筑垃圾的治理力度,但建筑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依然存在。“疏”胜于“堵”,作为建筑建材业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建筑垃圾的回收、再生和利用,迫在眉睫。集中填埋无场地隐患多

  据了解,我市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建筑垃圾的处理绝大部分由建筑单位或个人自行处置,尽管一些工地采取了工地就地填埋等办法,但建筑垃圾运输过程中沿途舍弃、遗撒的现象仍不时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建筑垃圾的身影。

  这些年,市环境卫生部门对建筑垃圾加大了治理力度,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据了解,市环卫处有五、六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光治理运输车遗撒问题就焦头烂额,整天与肇事运土车“捉迷藏”,还要经常派出人员清理道路上遗撒的建筑垃圾。

  “要建专门的建筑垃圾填埋场,主要还是征地问题。”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戴主任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全市每年产生40万吨建筑垃圾为例,大约是40万立方米,若堆出底基宽100米、高3米的“垃圾山”,所占面积也需要1333平方米以上。几年下来,面积不断扩张,高度不断叠加,就成了一座座垃圾山。

  征地难是一个主要问题。曾有人提议,利用废弃的矿坑回填建筑垃圾,但困难不少。戴主任解释道:“尽管是废矿坑,但征用也要一大笔经费。而且废矿井一般在山上,交通条件差,从矿井往下运容易,装满了往上运很难,还要花钱修路。”

  据了解,就算是有地填埋隐患也多:一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油漆不仅是难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还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埋在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二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垃圾填埋8米后加埋2米土层,但土层上基本难以生长植被。而填埋区域的地表则会产生沉降和下陷现象,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源头治理可少但不可免

  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土地开挖、破旧建筑材料、道路开挖和建筑施工工地。从规划设计、材料和构件的选用和施工管理等源头抓起,可达到减少建筑垃圾的效果,但仍不可避免产生建筑垃圾。

  记者从市规划建设局了解到,公共设施设计变更返工的较少。但对于两类设计变更就无法进行有效监管:一是有些企业由于缺乏整体规划的意识,厂房扩建时往往就出现东敲西敲造成了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还有就是农村的私人房屋,设计变更、装修等过程,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

  在监管建筑实施过程方面,去年我市规划建设局还在泉州市建设市安全文明施工竞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据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颜站长介绍,目前我市在建筑施工中,25米以上推广使用钢管脚手架,渐渐取代过去的毛竹脚手架,模板也由过去的木模板改用钢模板,在施工过程中还倡导“落地清”制度,尽量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但颜站长也表示,这样做建筑商的一次性投资加大,由于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执行起来遇到了不少困难。

  建筑材料的选用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据介绍,目前建筑使用的水泥空心砖,要有28天的保养期,否则容易破损。有的建筑商工程急于上马,选用这样的空心砖由于质量不达标,工程监督部门发现后,不得不返工,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也产生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需要政府扶持治理困难、源头难堵,“可再生利用”、“再生工厂”这些词汇渐渐进入众人视线。采访中,相关人士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生的重要性都有所认识。

  建筑垃圾以废弃混凝土、废砖瓦等为主,加工后可作为道路路基或混凝土生产用骨料,也可作建材制品原料。通常还含有木材、废金属、废橡胶、废塑料、包装材料等,分离后可作为相应工业原料。

  有关资料表明,一个再生工厂每小时至少可处理110至275吨的建筑垃圾,每年至少可处理和销售20万吨再生骨料。据了解,我市地处沿海,全市面积160平方公里,用于建筑的沙、石、土原本就匮乏,经多年开采变得更为稀缺,因此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迫在眉睫。

  但必须指出的是,再生建筑废弃物骨料与天然砾石相比竞争力较弱,主要原因是市场认可度不高,建筑商会否选用再生建筑材料,这一点还不得知。另据市环卫处戴主任介绍,每年40万吨的建筑垃圾可产1.5亿块砖,可建5万间房屋,就本市而言,市场需求量估计还没这么大。

  可见,受综合因素制约,建筑垃圾的可再生利用还不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相关人士认为,建筑垃圾再生化有待政府强化引导,派出人员到外地进行考察,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处理办法,而可再生企业若投产运行,还需要有政策上的优惠措施。(实习记者林恩炳)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