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08:43 天津日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大港区第七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区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四年,是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四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四年,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四年。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既定目标任务顺利推进。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280亿元,是200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人均生产总值8275美元;区属生产总值80.7亿元,是200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7.1%;实现区级财政收入6.4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24.5%;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四年累计完成103.5亿元,年均增长28.8%。驻区企业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突破,生产经营取得新的成绩,为区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四年累计开采原油1950万吨,天然气13.9亿立方米,乙烯产量87.2万吨,原油加工量3131万吨,发电283.3亿千瓦时。中石化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中石油大港石化公司500万吨常减压和100万吨延迟焦化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区属工业集群化优势进一步显现,石化下游产品、汽车配件、现代制药等骨干行业总产值占区属工业的比重达到75%。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增加值年均增长18.4%。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冬枣产量达到3375吨,建成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86个、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8个。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四年累计新批外资项目72个,内资项目266个,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内资实际到位额74.3亿元。拓展大港经济开发区,新建石化产业园区,建设11个街镇工业小区,规划占地55平方公里的石油化工产业园区。新加坡新泉海水淡化、蓝星化工新材料基地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分离驻区企业办社会职能,接收驻区企业29所中小学校和教育机构。推进驻区企业主辅分离和改制分流,深化区属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国有商业企业、乡镇企业、校办企业产权明晰工作,城市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80%以上。支持民营企业管理机制改革,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和各项惠农政策,区财政累计投入粮枣补贴1392万元。

  城乡载体功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完成南环路西延和上高路大港段工程,改造世纪大道、迎宾街、津歧路等市政道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建大港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和城区污排管网等一批配套设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6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1平方米。港东新城开发顺利推进,海景路、津滨大厦等重点工程和雨污排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实施乡村公路大修和危桥改造工程。建成农村住宅楼200万平方米,城市化率达到78%,农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群众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35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49.1%和46.8%。扶持“4050”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四年累计安排就业和再就业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被评为天津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先进区。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和失业等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6%。建立医疗减免、医疗救助和医疗补助制度。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60.6%。加大对社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困难群体长效帮扶机制,荣获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国老年工作先进区称号。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深入开展“学习型城市”、“诚信大港”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初见成效。新建大港一中、大港六小、同盛小学,改造实验中学、油田实验中学、大港七中等一批中小学校。生态高教园区已有7所院校建成招生,在校生人数达到2.25万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31个产品列入市级新产品计划,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家。建成大港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场等一批文体设施;成功举办第四届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和一些重要体育赛事。新建大港医院,改造社区医院,完善5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民族、宗教、侨务以及人防、人武、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民主法制不断加强,公共政府建设扎实推进。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定期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落实与区政协的联席会议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建议及意见,办复率达到100%。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依法治区工作,全民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推进社区建设,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初步建立起连接政府部门、街镇社区的信息平台。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开通区长热线,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加强消防、交通、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推进“平安大港”创建工作,连续四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名列全市前茅。

  各位代表,在过去四年,我区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下转22版)

  张志方

政府工作报告
刘岳坤摄

  (上接21版)四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区委的领导权威,努力打造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狠抓第一要务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动摇,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必须坚持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必须坚持发展为要、环保为先,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坚持区企和谐,努力推进理念融合、产业对接、双向服务、共同发展。四年来取得的成绩,凝聚着全区43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七届人民政府,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驻区企事业单位和驻区部队,向全区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四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干部队伍中还存在思想僵化和保守的问题;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环境保护压力明显加大,节能降耗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速度与群众收入增幅不够协调,新农村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形势不容乐观,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部门还存在工作不深入、不扎实和推诿扯皮等现象;某些部门和个别同志服务意识不强,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总的要求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纵观区内外发展大势,大港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上升期,步入了有为跨越的新阶段。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必将聚集更多的生产要素,带来更大发展空间,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兴建,为我们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大港新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城乡载体功能进一步完备,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为大港实现新跨越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我们一定要登高望远,多谋善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面开创大港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区六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描绘了大港发展的美好蓝图。按照市委八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的要求和区六次党代会的部署,今后五年区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融入新区、贴紧跟进,借势而为、再造优势出发,以改革创新增动力,以开发开放壮实力,以促进和谐聚民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建设活力大港、生态大港、和谐大港而努力。

  总的要求是:以富民强区为目标,抓牢用好机遇,汇聚强大合力,共谱发展新篇。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到2011年,把大港初步建成以石油化工为主体,海洋化工与精细化工有机结合,各类产业竞相发展,技术领先的国家级环保型石化基地;服务功能强,开放程度高,生态环境优,人民生活宽裕的现代化滨海宜居城区。具体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实现翻番,区域生产总值和区属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15%和20%,达到563亿元和200亿元;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13.4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分别增长20%和30%,达到1.77亿美元和12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累计达到278亿元,努力建成全市经济强区之一。

  ——城乡整体环境显著改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削减1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建成宜居生态城区和国家生态区。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1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420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人均公共文娱设施面积等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和谐程度显著提升。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公共服务更加高效,社会管理更加完善,社会活力更加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安宁幸福。

  实现上述目标,是推进大开放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牢固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注重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开放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坚持第一要务不放松,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存量求优、增量做大的思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和生态型发展模式。

  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完善招商载体功能。加快经济功能区建设,做强大港经济开发区和石化产业园区,着力在产业聚集、产业链延伸、环境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到2011年两个园区实现生产总值占区属生产总值的50%,税收贡献占区级财政收入的40%以上。做优街镇工业小区,搞好规划布局,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建设水平。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进项目招商,实行网上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围绕骨干行业和重点产业,充实完善项目库,多渠道进行推介;加强与市有关部门和滨海新区各功能区的联系与合作,积极争取资金、争取工程、争取项目,力争更多项目落户大港。优化招商环境。加强协调,强化服务,努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招商责任制,对重大投资项目,领导直接负责,部门全力推动,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高招商质量。严格项目准入,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环保投资指数,从注重政策吸引向优化服务环境转变,从注重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从注重单体项目向培育产业链转变,鼓励引进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环保指标优、财政贡献多的项目,实现招商向择优选商的转变。

  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综合配套改革是国家给予滨海新区的最大政策。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更多改革在大港先行、更多项目在大港先上、更多政策在大港先试,着力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认真研究先行先试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方式,引导和规范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鼓励发展民间信贷担保机构,推进优良资产证券化。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模式,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完善征地补偿费分配办法,开展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加快驻区企业主辅分离和改制分流,深化区属企业和各项配套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围绕石化主体产业,大力发展石化下游产品加工和相关配套产业,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全力为主体产业发展服务。强化区厂协作机制,积极主动与驻区企业开展广泛合作,深化产业依托、建设依靠、发展依存、命运依赖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支持中石油大港石化公司搞好炼油装置扩建改造。加快建设输油管廊、热电联产、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等公用工程。提升区属制造业。突出抓好石化下游产业。完善石油化工产业园区规划,加快北区建设,推进南区开发,抓好精细化工园建设。到2011年,石化下游产业增加值占区属经济的比重达到32%以上。大力发展汽车配件、现代制药、自行车等骨干行业,建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汽车配件、现代制药和中高档自行车生产基地,努力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10 亿元的骨干企业。到2011年骨干行业产值占区属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7%以上。实施服务业跨越战略。巩固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现代物流业,规范房地产业,积极发展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整合旅游资源,推进官港森林公园建设和大港水库综合开发,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新突破。

  大力涵养税源。积极为各级各类企业搞好服务,建立稳定的财税增长机制。壮大主体税源,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挖掘税收潜力。培植新兴税源,在项目建设和引进上,既注重投资规模、技术水平,更要注重税收贡献;鼓励社会资本创办新的经济组织,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的优质项目。建立税收目标责任制,强化财税指标考核,把税收指标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税收征管,推进依法纳税;做好协税护税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确保税收稳定增长。

  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强化民营经济的基础地位,发挥好民营经济的基础作用,发挥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来源的作用,发挥民营经济吸纳社会就业重要渠道的作用,发挥民营经济作为对外贸易新兴主力的作用,发挥民营经济富民强区重要力量的作用,大力实施民营企业赶超战略,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强化扶持措施,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公开、平等、规范的发展环境,改善行政执法和司法环境,加强和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使民营经济获得更加公平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坚持发展为要、环保为先,全力打造环境友好型生态区

  把环保作为发展的首善之举,强化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建设投入机制,搞好生态区建设,力争2008年通过国家验收。切实加强北大港水库、官港湖、古海岸等各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加强海洋管理,节约海域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活动,大力推进环城林和环城绿化带建设,实施绿色环保屏障工程,争创国家园林城区。抓好官港绿化基地建设,实施沿海、沿路和农田林网工程,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

  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在发展中优先考虑环境影响,优先节约环境资源,优先增加环保投入,优先考核环保指标。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利用谁付费、谁生产谁治理”的思路,建立严格的环保责任制。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坚决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加快环境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体系建设,提高区域应急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搞好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建设大港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大港经济开发区、石化产业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工程。建立环境质量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公众舆论参与并监督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查处环保违法违规行为。

  全面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规范建设行为,强化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着手构建“南北两个城区相通相融、东西新老城区相辅相承”的发展新格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津港高速公路、津港快速路和通往市区的轻轨及滨海新区海滨大道、中央大道和津汕高速、蓟汕快速路建设,促进海滨高速、港塘快速路等高等级公路尽快开工。南延海景路,改造津歧路、穿港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建设和完善一批基础配套设施。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原则,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积极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全面提升市容环境品位。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治理,不断营造市容景观新亮点。实施绿化精品工程,重点抓好城区主要出入口和主干道两侧景观建设,推动城区绿化的立体化、多样化和动感化。加快环城河改造,搞好园林绿化,完善灯光夜景,规范街景立面,提高清扫保洁质量,清理各类非法占道和乱设广告。大力开展市容环境达标社区和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继续推进旧楼区综合整修工程,全面推行物业管理和准物业管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

  全面落实节能降耗指标。严格执行节能降耗、污染物减排目标责任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建立完善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健全节能环保工作实绩考评机制和问责制,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培育石化下游产品加工、秸杆制气、粉煤灰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快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对新上项目严把技术水平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防止“病从口入”。提高污水再利用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改善景观河道水质,搞好海水淡化利用。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建设占地规模。

  (三)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开创和谐大港建设新局面

  按照城乡统筹、经济社会统筹的思路,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现新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以积极的态度、发展的办法解决好就业问题。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挖掘公益性岗位,搞好“4050”人员及就业困难人员的托底安置工作。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到2011年城镇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8%以上。积极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参合率,不断扩大受益面。落实并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保标准,扩大低保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搞好优抚安置,加强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等工作,使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充分的保障。

  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并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强、农民增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把更多投入向农村倾斜,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一步夯实农村物质基础。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建设用地集约使用的新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方向,以冬枣、畜牧两个基地为依托,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和生态农业,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形成农村经济的新亮点、农民增收的支撑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改造一批农村公路和桥梁,完善中心居住区配套设施,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到2011年全区50%以上的村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着力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加快农村科技进步,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科教事业实现新发展。坚持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创业投资、企业孵化、技术咨询和转让等方面的服务。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到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研发中心或研发机构,新产品产值占区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5%以上。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整合优化区域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装备建设工程,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创建市级义务教育示范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管理,巩固整顿改制学校成果,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发展。积极推进生态高教园区建设,引进知名院校,扩大办学规模。

  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实现新提高。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文化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建设大港展览馆、大港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公益文化设施,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建设一批社区健身、文娱场所,发挥体育中心效能,广泛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方便、价廉的公共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监督能力。加强医疗管理,推进医务公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扶贫济困工作实现新水平。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加大对困难群体帮扶力度,真正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实行按需帮扶,确保不让一家一户生活过不去。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区。

  (四)坚持民主法制建设,着力营造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创造既充满活力又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主动加强与区政协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意见,做到重大问题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过程之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建议和意见。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建立完善重大决策调研、专家咨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和协商协调机制。坚持区长热线制度,发挥好区长电子信箱作用,拓宽与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渠道,提高群众对行政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保证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力,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规范和深化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紧密围绕群众关心的征地、拆迁和财务公开等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体系。制定社区建设规划,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创建活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使崇尚和谐、促进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城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加强公共安全工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对重点部位、重点区域的监督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凡是因为安全工作责任不落实而发生公共安全事故的,坚决做到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以争创全国“长安杯”为目标,深化“平安大港”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搞好法律“六进”工程,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优化警力配置,搞好新型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完善技防设施,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完善政法保障机制,改善公检法系统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加强公安、司法等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和加强社区警务工作。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加强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工作。正确认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多发性和风险性,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等长效机制。加强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确保群众投诉有门、解决有人、处理有期。完善和落实领导责任制,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强化领导干部信访责任制,着力解决土地征用、拆迁、环保、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防止因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坚决防止矛盾的叠加。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五)坚持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按照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加快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全力推进服务政府建设。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拓展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强公务员教育,强化服务意识和“公仆”观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和布局,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上网工程,开辟24小时问政窗口,为百姓建立起“全天候”服务的政府。加快建设覆盖社区、村镇的公共服务网络,健全“8890”家庭服务网络平台,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教育和约束政府各部门和全体人员都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职权。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建立严格的评议考核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规范行政行为,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必受监督、违法必受追究。加强行政效能监察,确保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和政令畅通。

  全力推进诚信政府建设。加强诚信建设,切实把服务承诺制度化、规范化,做到规定的要坚决执行,承诺的要切实兑现。强化诚信监管,建立和完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建设工程公开招投标等制度,将政府诚信落在实处。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入开展诚信机关、诚信单位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

  全力推进效能政府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审批环节。完善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功能,加大集中审批、现场审批和限时办结力度。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全程代理制和无偿带办制,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千方百计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效能。完善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许可事项办理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并向社会公开,切实让群众心明眼亮。

  全力推进责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责任无缝机制和落实机制,做到责任全面明确、全面到位、全面衔接,着力解决职能交叉重叠、责任不清、事权分离等问题。发挥监察、审计、法制、人事等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责任监督和控制机制。强化责任追究,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真正做到对群众负责,让群众满意,永葆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三、2007年主要工作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起步谋划、高标准推进,为跨越发展打好开局、奠定基础。

  主要经济调控目标是:区属生产总值97.6亿元,比上年增长21%;区级财政收入预算6.56亿元,比上年收入预算增长21%;区属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8580万美元,增长20%;实际利用内资45.5亿元,增长3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68元,分别增长1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5%。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依托滨海新区的发展优势,以改革促开发,以开放促发展,推进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抓好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先试先行的优势,在金融、科技、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型投融资方式。包装一批事关长远发展、辐射能力强、成长能力好的大项目,争取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支持;积极采用BOT、集合信托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基础和公益设施投入力度;推行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部门预算范围,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强化政府采购和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搞好中塘镇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培育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改革环卫工作体制,加快环卫事业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深化企业改革。支持驻区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实现城市集体经济低成本扩张;妥善做好企业分流人员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尽最大努力解决历史积存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产权重组。推进城市集体企业改革,力争改制面达到95%。深化国有商业企业改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载体建设,着力打造完善的引资平台。高标准编制日嘉工业园和石油化工产业园区南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南区一期4平方公里基础配套工程。继续完善大港经济开发区、石化产业园区道路、电力、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提高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街镇工业小区规划,加大整合力度,突出特色,形成规模效应。抓好项目建设和储备。加快新泉海水淡化、利安隆医药等在建项目进度,促进尽快投产达产;推动大唐国际热电联产、二甲醚、喀斯特环保科技等签约项目尽快开工。抓好项目库建设,围绕乙烯、聚酯化纤、化工新材料、现代医药、物流五大产业链,精心包装一批重点项目,多渠道进行招商。强化招商引资责任制。健全专业招商和部门招商相结合的引资目标考核机制。对签订意向和正在洽谈的项目,实行专人负责,确保项目对接不中断,洽谈项目早签约,全力推进项目落实。

  (二)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新转变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优先发展支柱产业,大力扶持骨干行业,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

  扶持壮大优势行业。大力发展石化及下游产业。加强与驻区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争取更多的原料就地加工,更多的实用技术就地转化。加大协调推动力度,促进蓝星化工新材料项目尽快开工,加快石化园区奥邦树酯、绿亨化工等在建项目进度,确保年内投产;积极引进一批精细化工、现代制药等石化下游产品开发项目,确保配套项目与主体项目建设同步。做强骨干行业和规模企业。围绕汽车配件、自行车、金属制品等骨干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在技术、产品、管理、营销等方面全面提高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优化融资环境,筹建中小企业信用协会,积极发展民营担保机构,努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大力实施质量兴区和名牌战略。强化产品质量监督,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组建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培育名牌和拳头产品,积极创建国家、市级名优产品、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以知名品牌为核心,促进行业内部重组与联合,提高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全行业竞争力。

  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实施胜利商业街、海鲜街改造,启动港东新城商业街建设,规划建设机动车交易和典当等专业市场。发展便利店、连锁店等新型业态,完善社区商业网点设施,健全便民、安全、快捷的商业服务网络。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下转24版)

  张志方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