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娱乐圈"潜规则"暴露得更猛烈些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08:43 国际在线

  作者:陈谷川

  当演员和导演捉对厮杀,就折腾出了娱乐圈“潜规则”。如今,编剧再次向导演挥起了战旗。日前30名编剧在北京香山联合声讨侵权行为,矛头直指《墨攻》的导演张之亮和《沙家浜》的制作公司,表示将联合抵制封杀相关导演,强烈呼吁维护编剧权益。(见前日、昨日本报报道)暴露肯定能够吸引眼球,不管是肉体还是规则,编剧地位的问题由来已久,以这种形式爆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维权”和“潜规则”成为年度关键词,就算是斯文人如编剧,也在法律意识和网络自媒体的蓬勃普及中找到了奋起的力量。如果按照编剧程青松的表述,这次大规模维权堪比1989年由王朔、魏人发起的提高编剧片酬活动,将被载入电影史。编剧的水平在客观上的确直接决定了影视作品的整体水平,如果缺乏对其权益的认可和保护,民族电影的崛起等于空谈。电影工业的组成,绝对不仅仅是导演、演员或制片公司,而电影工业的发展,更不是个别人、个别导演或阶层的明星效应能够撑起。

  对剧本创作的普遍轻视忽视乃至不尊重,除去个别导演的个人私利诉求,电影市场的畸形发展催化“培育”了这块潜规则的温床。在影视作品的发行和推广渠道中,往往都是“剑走偏锋”,以吸引眼球的噱头和明星效应为追逐点,而从电影创作、电影推广到电影发行,不同的执行主体因为不同的利益诉求使得最后的作品不断偏离了原有的方向。

  具体到细节上,客串成为海报上最抢眼的,编剧署名全部在作品上被弱化乃至隐匿……

  正如市井流传的,白雪公主的故事成为一个女人和七个男人的秘密往事,八仙过海成为两个女人和六个男人的湿身故事,畸恋、狂野、限制、不伦、美女成为任何片型的主角。一切都成为发行的一种手腕,所有都在按照个人的大牌程度划分呈现级别。

  弱肉强食在这里得到了过分的体现。当编剧的声名超过导演或者更容易引爆注意力时,导演同样被撂在了一边,比如琼瑶作品,比如海岩作品等。身份决定影响力,话语权投射成为视觉霸权。

  因此,此次编剧维权的矛头对准导演,其实只是流于表面。据报道编剧们接下来将向侵害编剧权益的导演一一发维权书。如果没有建设性的行动及升级到协会间的整体协调(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和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应该就此做一个备忘座谈),这样的维权和抗议仍然起不到太多实际性的作用。

  反过来这个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支持正当维权的同时,编剧自身的充电及自律也是一个基础方向。国产电影、电视剧的编剧水平还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而且其中盗版、抄袭乃至组装现象也为数不少。不管职业还是兼职,编剧们都需要在尊重自己的同时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潜规则无处不在,尤其是在这个备受眼球注意的娱乐圈,蔓延已成潮流,先是演员,现在是编剧,在市场相对无序、监督相对落后的现状中,在这样发自民间的梳理洪流中,行业规则渐渐相对透明和公正,就让“潜规则”来得更猛烈些吧。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