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宁死不上学,说明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09:30 四川在线

  昨天中午12时,记者赶到海曙钱东社区,落水的孩子已被民警和好心人救起,送往附近医院。据目击者说,孩子十五六岁,是某中学学生。“这孩子救上来时,浑身沾满泥土,冻得直哆嗦。”(见1月10日宁波〈东南商报〉)“得知自己落榜的那一夜,风吹了窗外的树,就像一个个鬼影……”11岁男孩子于森的小说《小毛币赶考》(见1月9日〈宁波晚报〉)

  看到这两则新闻,内心一阵难受,一个孩子不愿意上学,班主任告诉了家长,家长苦口婆心地劝说无效,孩子说出:“那我死给你看。”结果出现了文中开头的那一幕,孩子果真跳下了冰冷的水中。另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为了排解心中的压力,写了十万字的小说,还好十一岁孩子的母亲是个教育博土,她也许能够理解十一岁的儿子,然而,另一位母亲呢?还有更多的为了孩子学习而伤心的母亲们呢,他们又该如何来做,如何让孩子面对这竟争的社会?教育工作者看到这两则消息会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孩子们爱上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呢?

  十一岁的于森在小说《小毛币赶考》中写出了家长为了孩子能考上重点学校可谓费尽心机,今天带孩子考外国语学校,明天带孩子考蛟川书院,只要是好的学校一所也不放过。在经历了一场场的考试,得知都落榜的消息后,孩子的心理压力更大了,只有将每天经历的事情都写下来,这样感觉才舒服一点。11岁孩子承受着如此大的压力,为什么?为什么?我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下的分数制带来的结果。

  教育的改革,受罪的是孩子们,受累的是家长们,受益则是学校。分数、分数难道是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吗?为了分数家长孩子齐参战,为了分数剥夺孩子们的游戏,一门门的课内考试,一次次的本本考试,如何让稚嫩的心灵去承受。

  考试是人生中碰到最多的事情,从幼儿园开始,幼稚的孩子们成为考霸一族。课内的考试不用细叙,看看课外的,书法、绘画、乐器样样都得学,唱歌、英语、奥数更是不能少,有多少个学习班都会有多少个证书,现在看看女儿小时候的各种有效本本都不少。这些本本族都是牺牲孩子们的游戏时间换来的,现在最累的孩子们,每逢休息日随处可见家长带孩子求学的情景,看着没有笑脸的孩子们,就应该感受孩子们的压力。

  还有的父母自己的梦想没有实现,他们要把自己的梦想通过孩子来实现,对孩子管教严格,孩子产生了厌学隔情绪,不上课,偷偷玩电子游戏,还用死来威胁家长 。痛心,真的痛心,任何孩子都想用好的学习成绩,来宽慰父母,然而,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心里压力就越大,经过努力后仍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孩子就会产生厌学,以致产生极端行为。

  减负,减负,喊了多少年了,减下来过吗?看到孩子书包由背包式变成了拉杆式,由以前的几门主课到现在素质教育的课程也要学,学生更加累了,作业更加多了,在没有减掉一点的课程基础上,又增加了额外的课程,孩子们如何不厌学,如何没有压力?

  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吧,童年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在更多的游戏中学习,让孩子们灿烂的笑靥常开,比拿几个本本更有意义。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