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怎会味同嚼蜡? 妙笔真容何时能走进课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09:39 中国新闻网

  有些历史,总在封闭多年之后,露出它的真容。我们都了解1971年的“9·13”事件,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事件发生后,那些应该被人记得的历史细节。

  当年,林彪在蒙古温都尔汗折戟沉沙。稍后的一天,中国驻蒙古大使馆派人带回了现场照片,证实了林彪的确已死。原本弥漫着高度紧张气氛的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当其他人都如释重负地离开后,屋里只剩下周总理和中央政治局委员纪登奎。

  突然,一阵嚎啕之声如江水崩堤猛然暴发,撕肝裂肺、痛楚无比。发出这哭声的,正是周恩来!就是那个越是风波险恶,就越是从容镇定,仿佛是专为克服困难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周恩来。在这一刻,这个超人居然失控了!足足过了20多分钟,才逐渐平静下来。平素反应敏捷极善言辞的纪登奎,被震得说话都结巴了:“总、总理,林彪一伙摔死了,这是不幸、幸中的万幸……”周总理说:“你不懂,你不懂!”(千龙网1月9日,原文作者为周恩来侄女周秉德)

  而同一历史时空下,在台湾孤岛称王的蒋介石,听到这个曾经令他破军失将的学生的死讯,也流下了眼泪。(此事最先由做了蒋介石40年私人医生的熊丸提到,后得到国民党大员陶希圣的证实。)在海峡两岸,国共两党首脑人物流下的这两行眼泪,将历史的复杂吊诡与生动活泼,展露无遗。

  作为一个从小热爱理科的人,我之所以后来会变成一个历史爱好者,就在于你一旦接触到真实的历史,你就会发现,真实的历史中故事的精彩程度,其实远远要高于小说、戏剧这些编造的东西。在最辉煌处,你也会发现人性的卑微,权力的残酷;在最苦难处,却也闪烁着英雄的勇气,人性的光辉。在转折处,在结局时,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尽在情理之中。人都说妙笔生花,但其实那朵真实历史之花的神韵,又岂是人工之妙笔所能生的?

  但我们的历史课上,你是感受不到这一切的。我们的历史书上,除开微言大义,就是刻板教条。作为一个曾经的学生,我得说历史课总是味同嚼蜡的,是偷看武侠小说的好时光。我相信我的感受并不是特例。作为一个曾经诞生过《史记》这样文史通杀的伟大巨著,有着漫长史学传统的国度,这种现实真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我曾经听一位优秀的历史老师讲过他的痛苦,但他也很无奈。在高考指挥棒的双重压力下,有很多真实生动的东西是不能讲的。

  我们常说现在的中国人人文素养很差。得承认,我们那让学生味同嚼蜡的历史教育在此要负起相当的责任。有一句话叫“文史不分家”,中国文化与史学的结合是相当紧密的。你如果不知道子路正冠而死的故事,恐怕就难以完全理解儒家的道德感。你如果不知道李广的故事、燕昭王的故事,恐怕也就难以完全品味得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境。

  周总理的这一哭有一天能进入历史课么?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一定会对人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离合悲欢有很大的好处。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乐毅)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