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媒介叙写——兼谈《大明王朝》的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00:13 红网

  湖南卫视2007年开年大戏《大明王朝》首播后,即引起网友的“挑刺”,专家学者瞬即予以“专业性”解答,渐次形成关于《大明王朝》的舆论风波。这风波的因子在于如何看待电视媒体叙述历史?

  回首近年来的中国电视历史剧,从《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乾隆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到《天下粮仓》,再到近来的《走向共和》、《大国崛起》等,甚至为讲解历史为主题的《百家讲坛》,无不为被这个问题纠缠,只不过纠缠的激烈程度不同罢了。湖南卫视开播的《大明王朝》也没有逃脱这个厄运。

  这个死扣的根在电视媒介。电视是大众化的娱乐工具,这种特性要求其内容生产要以“大众”、“娱乐”为核心,但电视仅是电视,其特性、功能的开掘是作为能动性的人来完成的,在人的介入后,其自然本性必然受到戕害,并附加了诸如宣传教化、引导舆论、服务政治等额外功能,由此构成电视功能的内在张力。体现在一部历史剧上,就是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永恒博弈。要完全再现历史真实,不论从制作、智力等方面,还是从传播效果来看,电视难以承受之重,艺术虚构、叙述不全势必出现。因此,用电视符号叙述的历史只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电视历史。但打“历史”牌,以推销电视剧,是屡次使用有效的宣传策略。正是认识到这一点,除了那些让观众一眼就看穿是虚构的历史剧,均都采用了这种策略。至于引发舆论争议也是可想而知。而且争议本身除了有助于澄清历史真实,让我们再度陷入历史的束缚外,客观上也起到了推广该剧的效果。

  既然是死扣,不能化解;那么问题就应转化为:如何看待电视中的历史真实问题?如何看待来自学术界的“挑刺”?如何评价历史剧的这种推广策略?在纸媒介一统天下的时代,这些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历史叙写是精英人物的事,其分歧、影响局限在一个很狭小的圈子里。民间的历史是以故事、说书等形式言说;而在大众时代,电视突破了历史言说的小圈子,把它放大了,精英们不再独家拥有历史的话语权。这种媒介背景就凸现出上述三个问题的重要性。

  第一个问题至今依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题?何谓真实?何谓历史真实?种种疑问就把就把该问题推向了哲学领域。除却繁琐的哲学思辨,从事实出发,电视中的历史真实只能再现历史的概貌、趋势和规律,难以一一展现历史的细节。因此,在历史剧中插入艺术虚构也渐次达成共识。问题是这种虚构是否应该在历史剧中向大众暗示?这就延伸出第二个问题。

  对历史剧中历史真实的“挑刺”。既然历史剧隐瞒了其虚构手法,侵犯了受众的知情权;那么“挑刺”、“解密”就有了市场。电视的巨大影响力,也让“挑刺”者自我感觉到这项任何的神圣和不可所缺。因为任何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思想史、现代史,借助历史言说当代,早已成为惯例。艺术虚构的背后隐藏着的秘密,就为人所警觉。因此,来自学术界的“挑刺”,虽然有损历史剧的声誉,但这种补救措施对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可惜,目前,尚未形成气候。

  “解密”自然要冲淡一些历史剧制作公司的宣传策略,让其处于一个“撒谎者”的尴尬境地。这似乎暗示着制作方的宣传策略是卑鄙的,因而该取缔。凭心而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营销时代,打“历史牌”的宣传策略是在游戏规则之内的做法,且是目前较有效推广策略。但由此产生的弊端,及引发的舆论争议就形成了某种传播生态,保持这种生态平衡比单纯的批评更为重要些。

  总之,电视是娱乐的,在娱乐电视中的历史,也是娱乐的,寄托更多的教化其效果是微弱的。但在大众娱乐的时,敲敲历史理性的钟是必要的。

稿源:红网 作者:刘继忠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