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来论]从"停暖事件"看舆论引导的无效生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02:11 燕赵都市报

  1月4日凌晨,新疆阜康市,因为出现意外事故,导致全城停暖近40个小时,全市城区共计95万平方米范围内,有近万户居民住宅及单位受到影响。“停暖事件”发生后,中共阜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突发事件得以及时解决。但令人惊讶的是,当记者来到阜康市采访时,不少群众说起“停暖事件”却满腹牢骚,甚至有人提出市政府应该给群众一个说法。(《中国青年报》1月12日)

  群众的牢骚和抱怨并不全是因为政府在“停暖事件”中表现不力,还因为政府在总结“停暖事件”时给出了一个有违他们感觉的官方报告。在这份被认为失实的官方报告中,停暖的时长被说成是30小时,停暖的用户被统计为6500户。正是这份名为《阜康市集中供热停暖情况汇报》的内部信息,让当地群众听到了与自己感受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政府并没有反映真实的情况。

  在信息的沟通中,官方报告起到“新闻”的作用。按照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当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与公众体验的真实世界产生了断裂时,舆论引导就将失去力量;而当媒体持有不同于公众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时,舆论引导也将很难起到作用。尽管,官方报告不是通过媒体传播的新闻,地方政府不是传播信息的媒体,但是,在设置讨论的议题上,它们的规律是相通的。

  如果我们从议程设置无效的视角去分析群众抱怨官方报告,就可以比较容易发现其具体的成因。一方面,这个报告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信息塑造的环境,是与群众体验的真实世界断裂的,它将被认为是一种失实或虚假的信息,自然没有说服力。另一方面,政府在能够提供真实信息的情形下,依然给出了“不真实”的信息,这反映出他们的判断标准与群众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必将引起群众的牢骚。

  议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在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实现对公众的舆论引导。但是,当议程设置无效时,不仅舆论引导的目的难以实现,而且议程设置主体的公信力也将大大降低。既然,议程设置偏颇的后果如此严重,为何有能力去准确设置议程的官方报告要忽视群众的感受,给出一个相对轻描淡写的“拟态环境”呢?按理说,官方报告的撰写应该同新闻的写作一样,忠于事实是其需要遵循的底线。

  究其原因,在于报告者缺乏舆论引导的意识,没有将群众视为报告的读者。在他们看来,报告是写给内部人士看的,而不是写给群众看的。既然轻描淡写会让自己的面子好看一点,会让自己的受损度减少一些,那么稍稍地与事实有些出入就“顺手拈来”。可是,在一个强调知情权和话语权的开放社会,忽视公众感受的官方报告是难以被认同的,其结果可能不是美化,而是造成舆论引导的无效。

  ■乾羽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