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别忘了引进人文社科高级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06:00 光明网
白烁(北京学者)

  人事部近日发布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中国将加大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工作力度,重点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运作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具有特定专业技能、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据新华社报道)

  这个人才引进计划的目标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如果说小康社会不仅是指国民的收入水平,而且还包括人们放眼世界的素质,以及为中国经济和文化在全球推展铺垫基础,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意识到,除了技术人才、管理专才外,中国还需要大批经过东西方文化和教育熏陶的社科、人文高级人才,为中国人的心态开放和眼界扩张指点迷津?

  回想上世纪初,是一批海外归国的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家给中国介绍进了“德先生”、“赛先生”和“莫拉尔小姐”,由此启蒙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我们今天在民主、科学、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上的诸多创新,可以溯源到胡适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然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让国家强筋健骨,而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家则引导大众有一个思考的头脑,给国家擦亮眼睛。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这倒不是说全世界都要实行一样的政治制度,接受一样的文化范式,而是说一个国家的政治运行和文化传播离不开对世界各国的深刻了解,而且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往往贯穿于一体。即便是出售一个新产品,或者推销一本书,如果没有对某个国家民间风俗、宗教忌讳以及微妙的文化取舍的洞见和领会,可能都会功亏一篑。

  这些年来,中国有很多创造发明,也不乏世界一流的尖端科技成果,但为什么“中国创造”往往走不出国界,或者在国际市场出师不利,而外国科技产品以及诸如美国大片等文化产品却在中国大行其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家对中国最前沿的文化演进、消费心理、时尚变奏等均有较深入的了解,而我们很多方面对发达国家的认识尚停留在文艺复兴阶段,最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这些年从国家到地方都很重视归国留学人才,不仅给予前沿科研上的资金支持,也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把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转换成能赚钱的商品。这些措施无疑推动了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并且以市场方式改变着产业结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地方往往把海外人才引进集中于科技层面,把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作为考核目标,却往往忽视把留学海外顶尖的人文和社科人才吸引回国,以致我们在和世界交往中常常因不懂“国际常规常识”而遭遇尴尬。

  中国要成为被世界尊重的大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有21世纪的胡适之、李大钊、鲁迅、蔡元培。实际上,引进人文和社科高级人才,是引进世界上先进的文明和文化,其积极效应可能在几十年后才显现。有远见的人才引进战略,是不应该把人文、社科排除在外的。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