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艇保障与未来战争“对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10:13 法制日报

  保障就是保一线,保障就是保打赢。现代战争对综合保障要求越来越高,在高起点上迈步,使刚刚完成编制体制调整的驻沪海军某基地走出了一条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综合保障之路。

  保障就是保打赢

  2003年12月,东海某海面,一场带有实战背景的攻潜演练正在紧张进行,就在某舰官兵先期发现目标准备实施拿捕时,舰艇突然出现故障。基地立即派出保障人员进行抢修,可是,还没有来得及修复,该舰已遭潜艇发现并被先期攻击。

  这次的闪失让刚刚走马上任的驻沪海军某基地党委“一班人”有些坐不住了:现代战争对综合保障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刚刚完成编制体制调整的综合性保障基地,必须在高起点上迈开步伐,探索出一条能够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综合保障模式,迅速形成综合保障能力。于是,以适应未来作战需要为目标,快速提高综合保障能力的艰苦探索开始了。

  他们主动到舰艇部队调研,共同探寻转变保障模式、提高保障能力的良方。他们到军队院校、科研院所调研,学习了解他们在保障中的成功经验。很快,他们对收集到的38个相关课题进行了攻关。

  他们大胆地将社会力量纳入基地综合保障体系,并建立了各类物资软件系统,记录了保障体系内所有保障点的信息,只要鼠标一点,就会全部一目了然。过去,一些舰艇出航后在外地急需保障,保障人员远水救不了近火。现在,他们建立编队需求信息库,一旦某舰需要物资保障,相关单位就可立即实施紧急援助。

  探索新型保障模式

  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不可能每艘舰艇每个专业都会有专门的技术保障人员,关键时刻,还必须得依靠官兵自己。为保证舰艇常见故障都能得到及时修复,他们要求官兵除熟练使用所执掌的装备外,还必须能够排除常见故障。为此,他们有针对性地组织保障人员为官兵开办培训班并编印了150多万字的《装备故障信息汇编》下发部队,指导部队官兵掌握自修本领。

  由于基地技术人员少,过去在舰艇同时执行训练或战备执勤等任务时,一旦出现险情或故障,很难实施快速、有效的保障。为此,他们主动和国内100多家工厂、院校、科研所联系,形成了立足自修、伴随保障、后方依托、兄弟单位支援的装备保障网络。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组织技术人员对信息战条件下的保障法进行研究,研发出了《电子干扰条件下的通信保障》等5项针对性较强的保障法软件。有关人员只要打开电脑,输入相关信息,不到一分钟,一份紧急保障方案就形成了,其中故障原因,排除方法、所需设备、技术人员等一目了然。

  保障模式的创新给综合保障带来了新的气象,几年来,各类物资保障的及时率和准确率达100%,各类舰艇故障的及时修复率达100%,从未能因为保障而影响过战备执勤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这是驻沪海军某基地保障模式的一次新跨越,而实现这样一个重大跨越他们只用了三年时间。三年来,基地党委还大胆挑战综合保障中的数百个普遍性难题,并以100%的及时率和有效率,确保了舰艇编队海上训练、海上演习等重大任务的顺利进行,多次受到总部、海军和舰队的通报表彰。

  与未来战争“对表”

  保障模式的转变,保障能力的提高,最终是要靠人来实现的。这是一次紧急消防演练。某仓库值班干部接到命令后,马上带领几名战士迅速赶往战位。但是几名官兵折腾了30多分钟,机动泵也没有送出水来。原因是由于事先没有打招呼,官兵临场操作失误,水管接口搞反了。

  长期的和平环境,的确让部分官兵的战备之弦松懈了。作为军人如果没有强烈的战备意识,就无法在关键时刻完成舰艇所需要的综合保障任务。一番深刻的反思过后,基地党委提出了要让每一次训练都要与未来战争“对表”的响亮口号。

  他们将训练和考核科目全部置身于模拟战场环境,把“抢收、抢修、抢发”作为战备训练的主要内容,认真研究空袭与反空袭战争的特点及保障法,定期组织反空袭作战为背景的“三抢”分项训练和综合性演练。为了让官兵们切身感受到战场环境,他们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为了训练而训练的做法,为所有的训练科目设置了实战背景,使训练中的“练为看”真正转变成了“练为战”。

  他们建立健全了紧急抢收抢发、抢修、战时开设临时补给点、野外防护与消防等120余种预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野战和应急情况下的紧急开进、展开、撤收转移,以有无电情况下的补给、消防、群车群舰补给等科目的预案推演。仅今年以来,他们组织这样的演练就达数百次。

  今年8月,一场高强度、高难度条件下连续保障的演练在某演兵场展开。在整整3天的演练中,官兵们几乎每天都是在危局难关中度过的。一天,“战斗”从早晨7点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官兵们一会儿在野外开设补给点,一会儿又到码头实施紧急补给。那一天,官兵们冒着38℃的高温酷署,开设野战补给点15次,整整5个小时的演练中,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大家都说,兵,就该这么练。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