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总书记和总理的两个“亲民镜头”中的感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20:00 光明网
许贵元

  2007年元旦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日里万机的情况下,离开京城,一个北上翻山越岭踏雪去看望坝上地区的农民和贫困户,在农家院里亲自“叉草喂养”;一个南下到连云港,挨家询问粮食产销情况,和农民一起细心“算粮价”。这两个特殊的“亲民镜头”,无时不在鼓舞和激励着亿万群众,尤其是9亿农民兄弟。

  作为国家最顶级的首脑,总书记和总理每到逢年过节,首先想到的是普通老百姓,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倾听民声,了解下情,关注民生、体贴群众,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亲手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用温总理的话说:“和大家在一起过节,我心里觉得踏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信和依靠广大群众,把老百姓视为“衣食父母”,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品格,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不仅需要我们各级领导带头弘扬这种想民、爱民、亲民、为民的优良传统,更需要我们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并和群众一道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地奔小康、创和谐、保稳定、促发展。从总书记和总理的两个特殊的“亲民镜头”中感悟真谛、受到启迪、增添动力、鼓舞斗志、坚定信心,改进我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奔小康的“领路人”,创建和谐的“带头人”。

  如今,群众最欢迎“为老百姓说话,给老百姓办事”的好干部、好公仆。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以来,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公仆服务”观念,有了明显的改观和进步。正如群众所说:“干部作风有好转,民主前进一大步;干部保持清廉,党风民风就好转。”

  然而,也有许多令百姓失望、痛心和遗憾的“特殊镜头”,在干扰着群众情绪,破坏了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血肉关系”,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有的崇尚腐败、官僚主义盛行,把人民交给的权力当作谋取个人私利、损害群众利益的工具,口头上高喊着“执政为民”的口号,实际干着祸国殃民的罪恶勾当;也有的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置群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于不顾,动不动就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奉行的是“为官一任,树己一方”;甚至是“为官一任,造孽一方”;还有的肆意搞“权大于法”的不法行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政令不通,无法落实;更有甚者,用“市侩哲学”和“腐朽庸俗”的“土政策”,压制民主,打击正义,忽悠百姓、愚弄群众、耍涮人民,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在台上是“公仆”,在台下是“老虎”;当众是正人,背地是“小人”;明面是英雄,暗里是“蛀虫”。正如群众嘲讽道:“作风漂浮假假大空,弄虚作假是英雄,吃喝嫖赌样样行,搜刮群众是蛀虫。”你说,这样的干部群众能欢迎吗?

  从总书记和总理的两个特殊的“亲民镜头”中,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吸取动力,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走群众路线,坚定不移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我们需要有一个坚强得力、群众信赖的干部队伍,更需要有千千万万个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好“带头人”。人民需要“焦玉禄”式的好干部,需要“郑培民”、“牛玉儒”式的好公仆。这样,我们才能把蕴藏在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出来,转化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使群众享受更多的实惠。

  “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包袱”。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亿为农民。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实实践证明,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今年元旦期间,总书记和总理的北上与南下,关切的主题基本是“三农”问题。这是一个震撼全国农村的强烈信号:只有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梦想;而建设新农村,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坚信:在新的一年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广大农民兄弟会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足干劲,脚踏实地,满怀豪情地投入新农村建设,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