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曾被世界追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04:13 今日早报

  大瓷盘呈现青瓷世界之旅

  龙泉窑

  曾被世界追捧

  □特派记者 林梢青

  早报龙泉电 记者的期待变成现实,终于看到了一个“大家伙”——直径65厘米的大盘子。

  先露出来的是它的一个角,龙泉博物馆副馆长杨冠富用手拉了一下,纹丝不动。“是个大家伙!”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沈岳明用铲子轻轻铲去表层和周围的土,再用双手将它捧了出来。

  这个瓷盘乍看并不起眼,细看却感觉别有一种韵味。盘上刻有牡丹花的精美图案,虽然三分之一已经破损不见,但不影响其整体风格。它透着一股子霸气,这在以精巧著称的青瓷中并不多见。

  “这么大的盘子,一般老百姓家里根本用不上。”沈岳明开始推测,“它也不符合江南一带人的生活习惯,江南人使用的东西一般都是小巧精致的。”

  “这绝对不是普通的内销日用瓷,可能是祭祀用的器物,或者是为出口特别定制的。”杨冠富接上了口。

  沈岳明告诉记者,这样的器物在国外博物馆更多见。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布卡普宫博物馆及伊朗16世纪末、17世纪初,萨法维王朝阿拔斯王的阿比迪尔神庙(又名阿尔德比勒神庙)及日本的户栗美术馆、白鹤美术馆、五岛美术馆、德川美术馆等处都有类似器物,它们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器型庞大,制作精美。

  刚结束肯尼亚考察的北大历史系教授秦大树也来到了发掘现场。多年来,肯尼亚考古界在当地发现了大批龙泉窑瓷器,秦教授专门前往了解情况,也为我们带来了最新的讯息。

  “(瓷器)太多了,大部分都是元朝的,还有一些是明朝初期的,都是非常棒的龙泉窑。”尽管风尘仆仆,但秦教授却按捺不住兴奋劲,“我估计,其中80%都是元朝的,有些上面还刻有八思巴文。”

  秦教授向记者介绍,元朝统治者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从晚唐开始,中国的青瓷就流传到了国外,特别受欢迎。”秦教授说。从元朝开始,海上对外贸易对龙泉青瓷的需求量达到了顶峰,龙泉窑业因此遍布瓯江上游龙泉溪两岸,出现了“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的交通状况下,龙泉窑的出口靠的都是海运。专家为我们描述了当时龙泉窑出口的路线——从温州、泉州集中装大船,穿越南中国海,过马六甲海峡,笔直到达斯里兰卡,再到红海或波斯湾,由阿拉伯商人换船沿非洲东海岸向南,抵达东非沿海等地,最远可以到达马达加斯加。

  龙泉窑的四海之旅,也成就了许多成功的商人。当时,来自西域的阿拉伯人聚集在最重要的贸易港口泉州,形成了“藩坊”,将龙泉青瓷运输到中东、东非等地,在中东特别受欢迎。

  到了明初,龙泉窑的出口贸易更是达到了鼎盛。秦教授告诉记者,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便带了大量的龙泉窑瓷器。西方学者认为,郑和是第一次直接抵达肯尼亚的中国人。因此,这一次的肯尼亚考察,秦教授也希望能找到更多龙泉窑和郑和下西洋的关联。

  龙泉窑在欧洲也找到了它的知音。明弘治十七年,罗马大主教威尔海姆赠送给英国牛津大学一只青瓷碗,被称为威尔海姆碗,这可能是第一件流传到欧洲的青瓷。16世纪后,欧洲商人摆脱了阿拉伯商人对远东贸易的垄断,直接向中国商人大量订购龙泉窑青瓷。

  在当时的欧洲,龙泉窑是非常珍贵的工艺品——在今天欧洲的一些博物馆里人们可以看到,当时欧洲的王室都要用上千克的黄金白银打造宋龙泉青瓷碗的托座,以示其珍视程度。

  如此珍贵的龙泉窑青瓷究竟是运用怎样高超的工艺“炼”成的呢?

  请继续关注“龙泉窑大发现”的记者目击记(四)。(1411205)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