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寒学生沐浴阳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07:57 红网-湖南日报

  

贫寒学生沐浴阳光

  特困生杨雨冬(前)在“两免一补”政策的关怀下,愉快地坐在教室里上课。通讯员陈受田摄

  本报记者姚学文通讯员陈受田

  2006年12月4日,新邵县雀塘镇中学。冬日的阳光铺洒在校园里,给人无限温暖。教室里,老师正在激情飞扬地讲课,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地听讲;食堂里,师傅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香味扑鼻;寝室里,窗明几净,室容整洁———好一幅和美的乡村校园画卷。

  县教育局副局长杨朗秋介绍,这个学校是全县38所寄宿制学校之一,在校生1302人,享受“两免一补”和学校勤工俭学资金资助的学生554人,占学生总数的40%多。2004年以来,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校长袁正新回忆,以前学校因贫失学率年均达到10%以上。学校所在的雀塘镇,人均年收入只1000元左右。贫困生比例接近50%,加上不少村子离学校远,最远的叶家村离学校17公里,孩子们跑通学很辛苦,也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失学,颇让学校领导和老师痛心。

  2003年学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财政拨款、教师集资、分期还款相结合的办法,投资80多万元扩建了宿舍楼、食堂,建起了寄宿制学校,学校寄宿生容纳量,由200人扩大到1300多人。为减轻学生的费用负担,学校于2003年和2004年相继办起了豆制品加工厂和养猪场。勤工俭学的利润大多用来资助贫困学生。

  2004年,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如一股春风,吹进了这个贫困山区。按照这一政策,贫困生每年每期可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寄宿生还可以获得部分生活补贴,当年雀塘镇中学就有553个贫困学生享受到了这一政策。同时学校决定,勤工俭学的资助费一分也不少,继续资助那些特别困难、在享受了“两免一补”后,仍不能支付生活费用的学生。

  孤儿罗优蓝,2003年考入雀塘镇中学,可是开学时,她却没有报到。学校在了解她的情况后,当即决定全免她每期1000多元的学杂费、书本费和生活费。2004年,她成为“两免一补”的受益者后,学校继续全免了她包括生活费的其他全部费用,使她顺利完成了学业,今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县五中“抢录”。她感慨地对记者说:“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和学校的关怀,我早就失学了。读书的感觉真好!”父亲失明、母亲重病的初二169班学生杨雨冬,除了享受“两免一补”外,学校也几乎全免她的一切费用。像她俩这样,享受全免政策的,全校就有十几个。

  据悉,目前,新邵县有28826个贫困生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全县每年共免杂费453万元,免必订课本费356万元。这个拥有70多万人口的大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财政安排了20万元用于解决贫困寄宿生生活补贴。

  尤其令人高兴的是,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我省从2007年初开始,将全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将在更宽更广的层面,帮助更多的农村孩子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

  编者点评

  让义务教育名副其实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广大贫困学生,说白了,就是要通过政府为主加大投入,让人人都能够接受起码的教育,从而使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更加名副其实。这,也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雀塘镇中学通过“两免一补”,使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也让我们领略了一幅乡村校园的和美画卷。当然,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要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肯定有一个过程。令人欣喜的是,从2007年起,我省将对农村学生的学杂费实行全免。义务教育,更加名副其实了。

  教育兴,人才出。人才出,成果多。成果多,国家就旺。科教兴国,就是这个道理。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