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阿西莫夫致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08:00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追寻各种事件的起源有什么意义?通常的答案是“诠释当下”与“类比现实”。但事实上我认为它们与探索太空一样,只是为了满足某种好奇--人类最古老的思考方式之一。

  印象派画家高更有一幅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向哪里去》,用强烈的色彩和笔触反映出作家痛苦的内心世界。事实上相比于“我们是什么”和“我们向哪里去”,“我们从哪里来”也许更为本原。

  当发现银河中所有星球上的人类都一模一样时,“人类是生物进化的必然产物”和“他们最初来自同一星球”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开始深深困扰人们的心灵。于是,一场追寻开始了……《格兰格尔5号》就这样把读者带进了故事。

  我格外喜欢本·森这个人物,一直把他视为小说的真正主角。为了获知真相,他遍历群星,出生入死,不惜一切代价探寻事实。本·森(或者说作者)带着庄教授(同时也带着读者),胸怀统治者对真相的敬畏,背负宗教对事实的恐惧,去拷问文明的过去,去寻觅人类的起源。

  阿茄莎·克里斯蒂有部小说《走向决定性的时刻》。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提出一个观点:所有的侦探故事,“它们总是从谋杀写起。但是,谋杀应当是尾声,故事在很久以前就展开了……”一般来说,侦探小说这样写不但颇具新意而且易于把握,但科幻小说这样写虽有新意但却十分困难。然而《格兰格尔5号》的作者成功地克服了这一困难:故事中的步骤都是逆时的,所有人都从现在出发,穿越大大小小的诸多矛盾,揭开薄薄厚厚的重重迷雾,去接近那一历史性的时间与地点。

  “科幻内核”不算特别新颖,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别具一格,而这不仅仅体现在空间跃迁与时间退缩一点上。这是一部反向“基地”:《基地》是现在的预言者对未来脉络的掌控,而《格兰格尔5号》则是当下的英雄对往昔之光的追寻。单就故事逻辑而言,它丝毫不逊于《基地》。

  确实,在阅读中你会不时想起阿西莫夫。除了《基地》系列的风格,还能嗅到短篇《日暮》的味道。对于阿西莫夫我们读什么?“机器人”是读他的逻辑,“基地”是读他的冷静,而这两点完全为《格兰格尔5号》的作者所承继。这种冷峻的笔调使得作者虽不具备理想主义情结,却恪守理想主义程序,只不过真正的生活往往不会这么简单。历史的发展,有时是因为智慧,有时是因为阴谋,而有时则是因为误会。与《基地》不同,《格兰格尔5号》没有完全依赖“历史决定论”的轨迹;不过作者最终还是向模式化投诚了,揭示出一个亘古秘密———一个我们科学决定论者比较喜欢的结局。一句话,作者继承了阿西莫夫的所有优点和缺点:逻辑推理严密,甚至可比肩大师;人物不甚清晰,而这点比阿西莫夫做得还不好。

  既然谈到了人物,就再评价一下写作手法。总体而言,情节性远胜文学性,作者在逻辑上的成熟胜过其语言。从某些情节中,能够认出国外类型小说的影子:打捞泰坦尼克的《北海谍影》以及汤姆·克兰西的作品。

  创意上有不少新意:比如先发现同种人类后的反向思考,比如兼任统治者与反对党的家族,等等。但这些都是小把戏,与作者的大智慧相比不值一提。在科技上更没什么可说,细究肯定有硬伤,不过那就没意思了。只是相当多的逼真细节,会让人屡屡置身写实之乡,忘记它是一部科幻小说。

  阅读此书时我正在重温游戏《文明》,所以我愿意就作者介绍的两种迁移方式做如下比喻:一种是徒步迁徙,哪怕你修建了快捷铁路;而另外一种,则是通过机场直接传送。

  其实我相信,大部分读者在阅读到一半时,对起源世界位居何方就已了然于心。但当你向尾声迈进的时候,却发现谜底早已不再重要。

  确实不错!这是我读完《格兰格尔5号》后的总体感觉。 (星河)《星云5———格兰格尔5号》吴弼川四川科技出版社2006年9月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