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江源头感受文化的光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08:38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玉树县仲达乡歇格村左年社是三江源头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藏娘佛塔中珍贵的壁画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在我省非常罕见,它是现代艺人绘制唐卡临摹的珍贵版本。

  防御和使用为结合体的石楼让考察队成员惊奇万分,这座凝聚了藏族先民无穷建筑智慧的实体,像活化石一样任凭风吹雨打且安然无恙。

  这里是一个封闭的“王国”,石匠、皮匠、毡匠等各种手工艺者应有尽有,他们的手工艺品精美绝伦。

  在玉树县仲达乡歇格村左年社,索南多杰、达洛和其他考察队的成员每天都有惊喜的发现,亢奋的精神状态使他们忘却了工作的艰辛。

  藏娘佛塔

  在离桑周寺院不远的地方有一座佛塔,它就是著名的藏娘佛塔,里面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勤劳智慧的藏族先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佛塔是藏族文化的聚宝盆。藏娘佛塔中的壁画在我省来说非常罕见,它是现代艺人绘制唐卡临摹的珍贵版本。

  搜集整理左年社的精美唐卡的时候,考察队的成员每天都在惊喜中度过,藏娘佛塔中壁画的发现更让他们欣喜若狂,因为这一发现可以验证本地区唐卡的传承。达洛说:“藏娘佛塔是公元1030年,由著名的印度尊者弥底嘉纳设计并主持修建的。因此,这座佛塔是标准佛教佛塔的实物样本,被后世藏传佛教各派大师公认为是藏传佛教佛塔的精华。当地人将藏娘佛塔与尼泊尔的巴耶塔、西藏的白居塔共称为世界最著名的三座藏传佛教佛塔。藏娘佛塔为土、石、木结构,坐西朝东。塔心上下部有预留的暗室和地宫,其余为实心,据说暗室内藏有被称为圣物的七色沙。我们在藏娘佛塔中看到了非常珍贵的壁画,从它的绘画线条、色彩运用、创作风格等方面可以看出,它与左年社的珍贵唐卡同出一源,当地的好多老艺人曾经把这里当成了他们查阅资料的宝库,今天它仍然是唐卡艺人学习的范本,所以它的研究价值很高。佛塔内回廊两侧墙面有宋代壁画五十多平方米,回廊中的壁画颜色依然鲜艳夺目。在北墙东部,还有宋、明两层壁画5平方米,塔前佛殿残墙壁下,也有部分残存壁画。由于年代的久远和曾经人为的破坏,藏娘佛塔中的壁画有破损现象,保存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务之急。”

  可见,藏娘佛塔中的壁画和左年社地区的唐卡有着极大的渊源,二者在绘画风格上很像我省黄南地区的曼唐派,可是又不完全等同于曼唐派。这中间究竟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唐卡绘画技艺的传承,这是留给专业人员研究的话题。

  与世隔绝

  在三江源头的“桃花源”里,除了珍贵的唐卡和壁画以外,还有许多当地民族特有的东西,它们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民风淳朴是考察队队员对这片美丽土地的第一印象,他们刚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当地居民自发地给他们送来一坛坛酸奶,有的时候他们送的酸奶考察队的成员都吃不完。后来,当他们得知这一情况后一家一家轮流送,不求任何报酬。在考察的日子里,只要走进牧民的家中,风干的牛羊肉和香浓的酥油奶茶就会出现在炕桌上。

  除此之外,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独特的藏式建筑也是一大风景,直到今天,他们的建筑风格也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保持着原始风貌。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从远古时候开始,人类就为自己有一个栖息之地而费心劳力,藏族先民在通天河畔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一个又一个安全舒适的居所,他们将这种建筑风格一代代传承了下来。我省古建筑专家张君奇先生曾经考察过这个地区的藏式建筑,对于这里独特的藏式民居石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防御和使用为结合体的石楼,是凝聚了藏族先民无穷建筑智慧的实体,像活化石一样任凭风吹雨打且安然无恙。

  考察队的成员在这里见到了一位老皮匠,他制作的皮靴美观耐磨,穿起来舒适大方,经历了岁月沧桑后的一件件制靴工具,在阳光下发出古老的光芒,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村子里还有制作陶罐的艺人,他们利用当地的泥土自己烧制日常生活中的陶罐,既美观又实用。在村子不远处的地方,古老的水磨矗立在群山中间,昼夜不停地工作,给当地的居民磨出了香喷喷的青稞炒面。同时,这里是一个封闭的“王国”,石匠、皮匠、毡匠等各种手工艺者应有尽有,他们的手工艺品精美绝伦。

  抢救民间艺术文化

  二十多天后,考察队结束了在玉树县仲达乡歇格村左年社的第一期考察,依依不舍地回到了西宁,着手准备整理搜集的相关资料,为此他们又投入了更为艰苦的后期工作当中。其实,在左年社的考察活动只是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的一小部分。在此之前,他们曾多次前往我省各个艰苦偏远的地方搜集青海民间文化,即将出版的《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就是证明。

  两年多来,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索南多杰、达洛等同志对吾屯历史文化做了全面翔实的介绍,对唐卡艺人传承脉络加以清晰明了的梳理,对唐卡艺术制造工序给予完整有序的采录。如同在左年社的考察活动一样,他们曾经在吾屯地区共拍摄到唐卡代表作、唐卡制作工序、唐卡艺人、民俗活动、唐卡艺诀、故事传说等内容在内的图片资料近两千幅、影像资料2300分钟,共采访艺人417名,撰写艺人小传242份,普查、搜集和翻译藏文资料近六万字……

  我们无需罗列太多的数字,热爱民间艺术、抢救民间艺术文化就足以证明他们工作的意义。(作者:祁万强文)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