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换位生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09:28 南方日报

  对月而歌

  从维熙

  两个娃儿的“换位生存”,不可能产生马克·吐温小说的宏观效能;但让孩子尝试一下人间生存的巨大差别,无论是对富儿魏程还是对贫儿占喜,都是一堂人生大课

  近日,湖南卫视推出了一个“变形计”的节目,让长沙富儿魏程和青海的贫儿高占海,彼此换位到对方的家庭中生存一周,目的是让他俩感受一下不同的生活境遇,从而启迪他们认知生活之广,并以此调整他们走向人生的罗盘。据上海《文汇报》、《新民晚报》和《中国青年报》报道,此“变形”节目播出之后,引起社会的不同反响:有人拍手叫好,认为这个奇思妙想,有利于教育孩子,树立人生路标;有人则对此提出质询,说此举过于轻率和残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孰是?孰非?

  笔者认为这是湖南卫视的一个创举。之所以如此为其定位,皆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衡量其轻与重、得与失,要看天秤向哪方面倾斜。比如,两个换位生活的娃子,都因生活发生了梦幻般的变化,在无所适从的情况下流下过眼泪:富娃因承受不了青海农村生活的清苦而哭泣,贫娃坐在豪华的宝马车里和面对丰盛晚餐而泪流不止。这可能就是让一些观众产生残酷感的原因。但依笔者看来,两个孩子坠落下来的泪珠儿,其沉甸甸的份量,完全可以与黄金的价值媲美。笔者所以如此评价孩子的眼泪,实因其眼泪不同于在童真年代里,因兴奋或委屈而坠落的泪水,而是因感悟彼此之间生活中巨大差异之后,而从心河里涌出的泪泉——这种换位生存的感受,对其一生的影响难以估量。

  记得,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写过一部题为《王子与贫儿》的小说。这部小说出版于1880年,后由瓦尔特·迪斯尼改编成了电影。小说内容是描写英国18世纪,宫廷王子爱德华与贫儿汤姆,彼此错穿了衣服,而导致双方的地位交换,从而承受了不同生存境遇的人生故事。其结果则是,贫儿汤姆被推上王位后,因其童年生活深知民间疾苦,立即宣布施行仁政;那位真王子爱德华,历经许多生活煎熬,重新当上了国王之后,立刻废止酷刑,宣布新法。马克·吐温是一个文笔诙谐、字里行间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小说家,读者不难从他的奇思妙想中,看出这位出身贫贱、一生中做过许多苦工的作家,写此部小说的立意,是呼唤人间平等,弘扬人间真情。

  湖南卫视“变形计”节目的出笼,让中国城市和农村的两个娃子“换位生存”,是否受这部书的影响,我们可以略去不问,但其精神内核,是马克·吐温精神火花的延伸。当然,两个娃儿的“换位生存”,不可能产生马克·吐温小说的宏观效能;但让孩子尝试一下人间生存的巨大差别,无论是对富儿魏程还是对贫儿占喜,都是一堂人生大课。令人感动的是,富儿魏程临别青海贫穷的父母时,长跪地上不起的动人场景;贫儿占喜在重回青海之后,立志要努力学习走出大山。这不是一种催生向上的力量,在两个娃儿心中的升腾吗?!

  当然,从表象上看起来,这种换位生存,似乎有点苦涩和陌生。但是无论是对于富儿魏程还是对贫儿高占喜来说,都可谓是由茧变蛾过程中的一次试飞,其意义和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什么叫残酷?让两个娃儿不知生活之经纬、永远处于对人生的无知状态,那才是真正的残酷。笔者认知,凡是认为此举残酷的国人,大都是一些习惯于把孩儿当小皇帝豢养的父母。仅以今年大学开学为例,陪同孩子到大学报到的父母亲属,各大城市的比例皆高达4点5比1,即4个半大人陪同一个娃子;如果以这些父母之心,来丈量“换位生存”之举,当然只有“残酷”二字可以形容了。记得,笔者在一篇《北京“天方夜谭”》文章里,曾写过两个反差极大的父母:一位中国母亲娇生溺爱下的女儿,已然走出大学课堂,居然不会使用体温计,当她检查是否发烧、把体温计夹在腋下时,竟然将水银头朝外;而另一位在华的西方专家,当孩子向他要钱去买一双旱冰鞋时,他让孩子自己去挣钱,于是在京城西郊学院路上,多了一个金发碧眼、给路人擦皮鞋的洋娃。试问:到底哪一个残酷?是中国的母亲?还是那个洋孩子的爸爸?而《变形计》中换位生存之实践,正是对如何育人课题的求索。

  本版插图/张旭东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