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限批”凝结环保共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09:49 青年时报

  环评劲风越刮越硬。2007新年伊始,环保总局再掀“环评风暴”。1月11日,该局副局长潘岳宣布,全国钢铁、电力、冶金等行业82个项目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涉及总投资1123亿元。环保总局将首次启动“区域限批”的行政惩罚手段,对4个行政区域、4个电力集团所有建设项目实行停批、限批。

  以连坐式的“区域限批”,将矛头直指一些地区和集团,是环保部门成立近30年来的首次,也是环保部门在经历两次举国关注的“环评风暴”之后,在愈来愈大的环境压力之下,在更为焦虑的可持续发展渴望之下,作出的更为坚定更为决绝的姿态与治理选择。这也正如潘岳所说:环保总局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利益格局做斗争。“至于我个人的进退成败早已不在计算之内了。”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赋予了环保总局“区域限批”的权力,并规定所有的项目只有落实整改要求才能解除惩罚。我们愿意期待,“区域限批”剑锋所指,能真正对一些地方或行业产生震动与威慑,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真正触动一些地方官员以及行业领导的利益诉求的方式,促其“限而后改”,推动环保治理的前行。在这方面,环保总局的策略是明确的,但不容否认的是,这一进程依然是艰难的。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环保的悲剧性也许并不在于它的任务有多艰巨,而是它不得不受制于地方GDP增长的潜规则。那么环保部门此次决绝而坚定的“区域限批”,能否真正限制住一些非理性的发展冲动?事实上,当82个项目不约而同地严重违反环评制度,也就喻示着,至少在此前,相关审批程序在一些地方被置若罔闻,而其背后的关键因素,仍旧是地方保护与利益驱动。那么,“区域限批”能否最大程度地凝结起一些地方政府或行业管理层的环保共识,真正达到“限而后批”?

  毋庸置疑的是,环保在中国的风暴行动,大抵都无法摆脱悲情的色彩。愈强硬则愈悲情。其中真正缘由,正是在于尚未凝聚起一种对于环保的共识。当民族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们的环保需求,与一些地方政府与行业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眼前利益的本能诉求,呈现为两个反方向的拉力的时候,环保只能是一个断裂的存在,一种环保共识也就远未达成。

  的确,凝聚对环保共识,已成为中国环保治理的关键所在。值得欣慰的是,在环保总局作出“区域限批”决定之前,已与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安监总局等七部委形成共识。同时,环保总局也建议监察部门追究有关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人员的行政责任。但是,在环境保护依然处于“多龙治水”的现状之下,中国的环保事业需要寻求更大的共识,这不仅包括国家部委之间横向的共识,更包括上下一致的共识。

  环保是一项挽救悲剧的事业,我们绝不能让它成为一个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说,环保总局强硬挺立的姿势,正成为一个民族与国家的责任与希望所在。因此,我们不希望“区域限批”成为潘岳所担心的“呼啸而过的一阵媒体热炒”,而是希望“区域限批”能够真正凝结起中国更大的环保共识。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杨耕身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