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于丹沪上说“于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09:00 解放日报

  

接受本报独家专访于丹沪上说“于丹”
仪静体闲的于丹在座谈会上娓娓道来。本报记者 金定根 摄本报记者 李小佳 夏斌 孟知行 尤莼洁 林环

  微笑、轻颔首、顾盼四方,于丹走近,有人惊呼:“好像明星喔!”

  昨前两日,于丹出席了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团市委和本报联合主办的“《论语》与人际和谐”座谈会等活动,并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见了真人,发现这位让女学生穿漂亮了再来上课的“美女教授”,穿衣也挺普通:一件黄色长棉服,一条淡蓝牛仔裤。

  坐近了,仔细观察,才知“美女教授”不是乱叫的,她对时尚还真在行:棉衣里头的白衣上绣着珠片与英文字母,是今年大热的款式;短发挑染了几点暗红,耀眼却不张扬;脸上淡妆画得极其自然,香水淡若幽兰……

  更妙在,那种“仪静体闲”的内在风采,正应了她自己说的那句:“女子有才便是精!”

  女同胞一抱怨

  就前功尽弃了

  记者:原来流行一句话,“嫁人要嫁易中天”,现在又增加了一句,“娶妻就要娶于丹”。但是孔老夫子当年是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您觉得,孔子如果活到今天,他会因为您而转变观念吗?

  于丹:娶妻就要娶于丹?蛮好玩的,我这样的人娶回去没什么好处。(笑)为什么孔子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因为那时的社会是一个绝对男权化中心的社会。应该说,孔子也有些东西是值得批判的。

  现代女人的人格可以分为很多层面,我看自己就有四个角色。首先,我有我的社会角色、职业角色。第二,伦理角色、家庭角色,女性是家庭稳定的中枢系统,是这个家庭中感性而温柔的力量。第三是独立的社交角色。孔子为什么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因为过去的女人由于眼界不开阔,很容易抱怨、唠叨。第四是心灵层面的自我角色系统的确立。有些女强人老是“损不足而益有余”,老要给事业锦上添花,不懂给生活雪中送炭。一个现代女性要有自省意识。

  我想,孔子不会因为我而改变观念。但在今天,女人读《论语》也有好处,就是让自己的人格气象更大一点。女人的大忌是狭隘。很多女同胞是任劳不任怨,在家里干了很多事,可一抱怨就前功尽弃了。(笑)不抱怨也是一种美德。《论语》就是教给我们一种心灵快乐的捕捉能力,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论语》是“微言大义”

  并不是“心灵鸡汤”

  记者:您觉得,孔子当年《论语》思想的产生,是否就是一个老头面对世道的礼崩乐坏,为了消解内心的痛苦,于是就自己给自己煮了一锅心灵鸡汤?

  于丹: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角度也非常感性。我们今天解读论语,读出了“心灵鸡汤”般的滋养感觉,但这并不是说孔子最初的意味就止于此。孔子有很多生命的执著,他认为“一事不知,儒者所耻”,他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孔子的理想是想通过匡复社会清明、“统一大道”,实现其向往的“美政”。《论语》并不是给个人完全解脱困惑和痛苦的“心灵鸡汤”,而是一种建立秩序的“微言大义”,是一套政治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士”,历来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他们能够不惜陨落生命去匡扶理念道德,能够凭借一种勇敢和道德大义去治理国家。因此,我们不应该把目光只限于孔子。在“百家争鸣”中,每一个人面对同一个世界有着不同济世的方法,有着不同的道德理念。让我们回归经典,就是不要把我们的信念拴在某一个标签上,而是要从不同的经典中获得有益的东西。

  在唯用的角度上

  做自己感悟的解读

  记者:您对《论语》原文的注解,正确吗?对于已经几千岁的孔子,是否谁也没把握还原他的真实面目?

  于丹:我从唯用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解读《论语》有两个层面,一是唯体,一是唯用。前者是专业研究范畴,要尊重学术界真正的研究者作出的研究。但是站在唯用的角度上,并不妨碍我们每个人从心灵的角度上去做一己的延伸,做自己感悟的解读。《论语》是微言大义的,它摆在那里的每一句话都可以从多元的角度去解读。而任何解读都是当下的解读。解读历史最大的真实,是对于历史本真的把握。《论语》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它活在每一个人生命经验系统之中。在一个多元的价值判断中,还有这么一种恒定、朴素、温暖的文化基因在起着作用。在今天,我们不去考究《论语》中一字一句究竟是怎样的,那是唯体研究者的事情。唯用者要做的是,将所有这一切熔铸在自己的生命中,历练出一种个人的境界,用一种大文化铸就大人格,用大人格去传递大风格,以自己的风格在今天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今天的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以异彩纷呈、个性化的表达作为多元化集合的前提,社会文化的繁荣和每个人生命坐标的差异,是殊途同归的。

  “道”存在于经典

  “不远人”存在于传播

  记者:南京媒体报道称,您的签名售书会上,买得最多的是一位监狱管理干部,说是买回去给犯人看,让他们好好学会做人。这使我想起易中天老师说他走在厦门的街上被民工兄弟们认出。您觉得,这更多是“道不远人”的力量,还是大众传播的力量?

  于丹:南京签售时我很感动,当时他确实是拉了一车书,然后一摞摞地抱下来。他说,这么多书还只是给一个小组一本。其实,“百家讲坛”刚刚讲完,我就每周接到同一个孩子的来信。他在监狱服刑,还有4个月就要出狱了,他是个大学生。他说,老师,我第一次觉得我的心还能激动,觉得走出大墙后还有希望。

  我在北京中关村签售时,也有两位民工兄弟,戴着安全帽,一人捧五本书站那。我想,他们不是冲我来的,这就是“道不远人”的力量!你说他们找的就是孔子

  接下来我可能会开讲庄子了

  昨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就“今天我们怎样成长”,于丹与青年面对面……

  问:我是一个郁闷的中学生,怎么以《论语》的精神对待高考?

  于丹:考试是一个下线。自由个性是上线,公平竞争是下线。考试就是对社会最大多数人体现公平标准的下线。《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在和的基础上,才能让不同呈现不同的精彩。其实所有事情,心态决定态度。不如把抱怨的心态用来让自己快乐。快乐是无敌的力量。

  问:在老板手下做事不高兴,如何应对?

  于丹:关键还是取舍。也就是得与失。如果不舍得放弃,那么就把业绩做到最大化。这是一个充满选择的时代。陶渊明曾当过83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但一天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像今天穿正装打领带去见领导。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不愿为保住这点“工资”向人低三下四,于是辞官回家,回归自己的田园。而我们今天,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遇。不愿做官可以从商,不愿做技术型人才可以做公关类人才,不能改变外在时就选择内心,用千锤百炼锻炼自己的心,为机遇降临做好准备。

  问:你在“百家讲坛”接下来还会讲什么?

  于丹:接下来我会讲庄子,探求一种儒道相济的境界。儒是入世治世,是弘毅,是担当,是践道,是地。道是思考,是超越,是飞翔的翅膀,是天。儒和道,就是中国人生活中两套基本的行头。在人生的长河中,它们又像河的两岸。两岸的形态决定着生命的水量,决定着人生之河的宽度。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