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当今文学需要"洗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09:12 东方网

  苏应奎作品集这个双休日在家没有上网,集中时间翻阅积压了一周的报纸,见有无需再评说的好文多则。现选其二则做次文抄公,与同好的网民朋友们共飨。

  端出一盆清水为当今文学洗个脸

  提前于今天出版的报刊文摘,摘发2006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先生在一个内部论坛上,就当今文学现状有个讲话。杨义先生从当今文学表面“繁荣”的背后,看到了潜伏着的危机。作为一个专事文学研究的专家,他的忧虑或提醒,值得重视和反思。他指出:

  大江东去,泥沙俱下,不珍惜历史契机、不自尊自重的所谓文学亦自不少。快餐文学、兑水文学,甚至垃圾文学都在不自量地追逐时尚,浮泛着一波又一波的泡沫,又有炒作稗贩为之鼓与吹。于是有正义感的文学批评家指斥文学道德滑坡和精神贫血症,慨叹那种投合洋人偏见而自我亵渎,按照蹩脚翻译写诗,在文学牛奶中大量兑水,甚至恨不得把文学女娲的肚脐以下都暴露出来的风气。我们不禁大喝一声:时髦的文学先生,满脸脏兮兮并不就是“酷”。在此全民大讲公德、私德、礼仪的时际,我们端出一盆清凉的水,为当今文学洗个脸,并尽可能告知脏在何处,用什么药皂和如何清洗。

  ——关心当今文学的朋友,你以为呢?

  什么才能算得上是好书?

  正在北京举行的图书订货会,浩如烟海的图书信息对于读书人而言,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到底什么才算得上是好书?中国新闻出版报约请书界一些专家,就“我的好书标准”命题作文,他们依据各自的标准,发表了各自看法。当然,诚如有些专家所说的,“好书的说法太过笼统”,“好书的标准也不惟一”,“有共性,但更多地体现了个性”。但作为一家之言,对于爱书的读书人,他们的看法还是很有参考和启示价值。下面是其中三位专家眼中的“好书标准”摘要(见1月12日该报):

  书评人止庵:我所谓“好书”,无非是值得一读而已。要而言之,内容上求一“新”字,道理上求一“通”字,文字上求一“达”字。无拘历史,传记,哲学,随笔,均如是。炒冷饭,不讲理,文不从字不顺,恕我敬谢不敏。我们的文明就像一条河,出版一本好书,好比给这河里注入一股水或一滴水。虽然只是些许,但对这条河来说,有没有它就是不一样的。从前我曾经提出设立一个“反排行榜”,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假如只凭“卖得好坏”来评判一本书,引得大家都按照排行榜来读书、出书,中国文化前途堪忧。

  《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敬泽:(就小说)我倾向于保留那些完美、接近于完美,或者至少表现出达到完美的志向的小说。当然,完美是稀缺的,达到完美的志向现在同样稀缺。作为一个非专业读者,我首先希望一本书的作者不要比我更蠢,不要让我看出他的蠢;然后,我希望他是有趣的,即使在一个我完全不熟悉的领域,我也能看出他的聪明、机智和性情。

  中国社科院近代研究所研究员雷颐:我认为,学术类“好书”标准应有两点:一是有新观点,将有关研究向前推进一步;二是有新材料,使新观点立论更加坚实。二者皆备,当然是好书,只是二者皆备的好书委实太少。二者能具其一,或在已有材料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或虽未提出新观点但所提供的新材料使某一学术观点根据更加充分,即可称为“好书”。

  ——爱书的读者朋友,你以为呢?


作者:苏应奎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