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发电 待解哪些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09:43 光明网-光明日报

  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将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四大电力集团列入环保“区域限批”名单,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其所有建设项目均被停止审批,直到它们的违规建设项目彻底整改为止。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同时指出:“2006年是中国环境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国务院于2006年初提出的能耗降低4%、污染物排放降低2%的目标没有实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绿色电力”——秸秆发电的发展格外引人关注。

  一个崭新的话题:“秸秆变电”迅速蹿红

  山东成武县孙寺乡的农民郭峰近来格外地忙,他每天奔波于四乡八村的农民家和国能单县生物质发电公司李田楼收购站之间。郭峰不是普通的农民,他有一个特殊身份——“经纪人”,而郭峰所“经纪”的是以前一分钱也不值的秸秆。从农民家中收来的一车车秸秆,在电厂变成了源源不断的电力,“秸秆变电”正在改变着郭峰和当地农民的生活。

  在国能单县生物质发电公司,记者看到,一车车粉碎后的秸秆进入生产区,顺着皮带进入料仓,继而被传送到锅炉里,一系列燃烧发电程序之后,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经由一条条银线并入电网。

  不久前正式投产的国家电网公司国能单县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物质能发电示范项目,它标志着我国生物质能发电事业实现了新的突破。

  生物质能发电,就是利用农作物秸秆、果树枝、林业加工废弃物、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禽畜粪便等燃烧发电的技术。截至2004年底,全球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已达3900万千瓦,可替代7000万吨标准煤。

  单县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投资约3亿元,年消耗农林废弃物约15万至20万吨左右,年发电量约1.6亿千瓦时。按每吨秸秆200元的收购价计算,仅秸秆收购一项,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带来直接收入达4000万元,燃烧后的灰渣还能全部返还给农民做肥料。燃料的收购、粉碎、储存、运输等产业链条,能够直接吸纳当地及周边县市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

  据了解,随着国家关于生物质能发电的一系列政策出台,目前全国共有超过30个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已经获得政府核准,很多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作为生物质能发电的先行者,国家电网公司旗下已核准项目就有22个,除单县项目外,在建项目14个,装机容量达到35万千瓦。到2010年,该公司规划建设约200万千瓦的生物质能发电能力,届时将占中国生物质发电能力的36%左右。

  专家指出,秸秆等生物质发电迅速蹿红并非偶然,这和秸秆发电难以比拟的优势密不可分。国际能源机构研究表明,秸秆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平均含硫量只有0.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约达1%。运营一台2.5万千瓦的生物质发电机组,与同类型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万吨,大大减轻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或有害气体的排放。燃烧后产生的灰渣,每年可达8000吨左右,作为高品质的钾肥,可以直接进行还田,环保效益突出。

  看似无关的话题:焚烧的秸秆与能源环境之忧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为6.5亿吨,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杆作燃料的历史在很多地方已经画上了句号。

  许多北京人都记得,2006年麦收季度的某个傍晚,北京忽然被浓浓的白雾笼罩住了,而且空气中弥漫的气息让人嗓子发呛,睁不开眼睛。第二天一看报纸才知道,是河北的农民在田间烧秸秆的浓烟被风带到了北京。

  而在山东临沂,机场附近的农民在田间烧秸秆险些造成民航飞机事故。

  每年麦收季节,农民们都会就地焚烧秸秆,有关部门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制止这种行为,但一直效果不佳。焚烧秸秆之害有很多,产生大量烟尘,污染空气,既给交通带来安全隐患,对人的身体也产生危害,一些有毒气体刺激人的眼角膜和呼吸系统,给人带来不适。而且焚烧秸秆释放出大量的热,炙烤土壤,使得土壤成分发生变化,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因此,直接在田间焚烧秸秆会降低土壤肥力,对下一茬庄稼生长不利。

  农民们说,他们也不想焚烧秸秆,但秸秆还田技术成本太高,根本不划算。

  在这里,有一些看似与秸秆无关的数据——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22.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14%。但是,人均能源消费仅为1.7吨标准煤,不到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人口大国面临着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

  专家告诉我们,每两吨秸秆的发电量相当于一吨煤。据初步估算,我国可开发的生物质能资源总量近期约为5亿吨标准煤,远期可达到10亿吨标准煤。如果中国生物质能利用量达到5亿吨标准煤,就可解决目前中国能源消费量的20%以上,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5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减排量近2500万吨,将产生巨大的能源和环境效益。因此,发展资源分布广、环境影响小、可永续利用的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

  需要继续的话题:“先天不足”如何克服

  生物质发电的诸多好处,有人形象地将它比喻为把农业生产原本的“开环产业链”转变成“闭环产业链”,形成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废弃物外排的、自我循环的良性闭环——能够消纳处理农业生产的全部废弃物;燃烧后的灰渣,以肥料的形式还田;秸秆等燃料成本作为生物质直燃发电企业的主要支出,又直接流向农民。

  但是,生物质能发电在中国目前还只占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0.5%,远远小于世界平均25%的水平,绿色电力怎样才能风行?

  投资成本巨大、产业门槛过高是妨碍生物质能发电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设一个25兆瓦燃用秸秆的电站,前期投资需要5亿元左右,是常规火电站的4倍;每年燃用生物质秸秆16万吨,约是30万亩地的全部秸秆;原料输送距离达90公里,集中过程本身就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分析说。

  从产出上讲,秸秆发电企业的电能因投资成本较高,在“竞价上网”的市场中负重而行。仍以一个25兆瓦燃用秸秆的电站为例,按照内部收益率8.0%测算,含税上网电价基本上都在0.7元/千瓦时左右。7角的电价水平对于燃煤电厂是相当高的。但是在这方面,《可再生能源法》鼎力相助:在生物质发电项目运行满15年内,国家给予每度电0.25元的电价补贴,所发电量电网全额收购,这使生物质能发电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无忧销路了。

  生物质能秸秆发电就其经济性而言有“先天不足”,但在政府的有力扶持下,已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要把好事做好,业界想说的话还有不少,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目前国内缺乏专门燃烧农林废弃物锅炉的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和使用经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原料收储运所需的农业机械稀缺,不能满足生物质发电的需求。二是我国的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处在发展初期,政策环境仍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够。三是国家科研支撑仍显不足,与生物质发电相关的软科学研究滞后,如标准、规范规程体系尚未建立等。

  专家认为,将以上问题尽早统筹解决,对业界而言,可能是比单纯的价格补贴更让人叫好的事情。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