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开掘争议不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09:53 信息时报

  上世纪60年代,陕西省文化部门向中央递交了《乾陵发掘计划》,周恩来总理在计划书上写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1973年,郭沫若再次提议挖掘乾陵,周恩来表示:“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郭沫若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此后,每隔几年就有人提出开掘乾陵的计划,都未被采纳。

  2000年4月,陕西省政府向中央呈报了一份报告,认为“抢救性发掘是保护乾陵文物的最有效手段”,主要原因是乾陵的山体属喀斯特地形,地表流水容易渗入,引起墓室内环境恶化,如遇地震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有人提出,中国发掘乾陵的技术已经没有问题。但专家们经过考察和论证,逐条反驳了报告,发掘计划再次搁浅。

  2006年7月,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乾陵博物馆等部门,以改善乾陵的环境,修复乾陵的文物为目的,准备大规模考古勘探乾陵陵域的文物遗迹。一时间,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关于陕西乾陵能否开掘的争论又起,备受瞩目。

  在挖掘上态度最坚决的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唐帝王陵研究室主任石兴邦。他认为,40多年来,考古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专业水平和现代的科技水平完全能够胜任对乾陵的发掘工作。

  另外,石兴邦担心埋在乾陵内的大批文物正在逐渐变坏。埋在地下的字画、丝绸等古物受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都有逐渐毁坏的可能。

  与石兴邦的观点相反,更多的专家则主张将乾陵“留给子孙后代”,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当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对挖掘现场及出土文物进行妥善保护。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