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外地方言是一种虚妄的傲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09:54 信息时报

  “忽悠”、“扎堆”、“趴窝”、“叫板”、“猫腻”等北方方言在广州报纸上出现,引起了部分广州人不满。近日,广州网友“维尼仔”在广视网论坛发帖抗议这种现象,要抵制“忽悠”,六成回帖者表示支持。

  六成回帖者拒绝让北方方言登上广东媒体,表明一部分广东读者对外地方言的不习惯和难以接受,但更暴露出了这部分人心胸的狭隘。在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剧、地域之间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的背景下,拒绝其他地区的方言进入“本土”,就像春秋时期的老子一样,是在主张“小国寡民”。

  拒绝外地方言登上广东媒体的读者很可能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成为发财的梦想之地,从大江南北来到广东的打工仔纷纷自觉学习“白话”,一些地方电视台甚至专门安排粤语教学片节目。要说方言“入侵”,广东话作为一种强势方言,早就为其他方言地区所悦纳。

  昔日广东话“入侵”其他方言地区没有引起广东人的反感,到如今,其他方言一进入广东,立马下出“驱逐令”。这种情形仿若一个人到别人家作客,对享受到的热情礼遇心安理得,但一旦别人到自己家作客,却立马板起面孔甚至拒绝开门让其入内。如此不友好的态度,难道不是傲慢在作祟么?

  一种方言能在多大范围内传播,不仅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也要受社会变化的影响。广东话一度成为“显学”,是因为广东改革开放以来时间较早,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其他方言区的人们要到广东淘金或者学习广东经验,就必须谦虚地学习广东话。如今,随着国家统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不同地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正在逐步缩小,地域文化交流更为便捷,其他地区的方言自然也会“回访”广东地区。这应该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语言是文化的根。本地人热爱自己的方言,这本无可厚非。但出于捍卫语言纯洁性而拒绝其他方言,这种动机本身就违背了语言发展的规律。其实,语言的交流传播取决于历史发展和社会变动,不是人为可以纯洁起来的。事实上,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较早的开放时间,广东话中早就夹杂了一些外语单词。广东话早就不“纯洁”了,但影响了广东人对自己方言的热爱吗?

  无论从历史层面还是现实层面看,广东话都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小国寡民”早已成为历史陈迹,拒绝外地方言进入“本土”,注定是一场徒劳无功的战争。尊重语言传播的规律,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方言的跨地域传播,这才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文化胸襟。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