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近七成贫困大学生春节不回家是谁的哀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10:31 南方网

  今天,从中国扶贫基金会接过500元捐款后,北京林业大学大一学生叶文彬的心终于踏实了,因为“春节可以回家了”。随着寒假的临近,处于同叶文彬一样的困境的贫困大学生有很多。今年1月4日至12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对北京14所高校的贫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3.8%的贫困大学生有过年不回家的经历,这其中,甚至有5.1%的贫困生已经3年没有回家过年,73%的贫困生每年只回家一次。(《中国青年报》1月15日报道)

  看到这一消息后,记者的心里有些隐隐作痛,不由得想起了台湾歌星潘美辰唱的那首歌:“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可是当下的中国贫困大学生们竟然回家过年这一点愿望都难以实现,再想想餐桌上那些用公款饱口福的饕餮者们,这样的社会现实景况真是难以让人接受。

  七成贫困大学生春节不回家是谁的哀痛?首先它是一种家庭之痛。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在外地求学常年回不了家,在春节这万家团圆的日子里仍然难以实现自己与家人团圆的夙愿,多少盼儿归来的母亲要潸然泪下,多少游子要默默地承受与家人“人分两地”的痛苦。笔者有一儿子在省城济南上大学,十天半月地不回家心里就有些牵挂,何况那些长年累月见不到孩子的家庭,他们对孩子的牵挂与我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次,它是一种社会之痛。近七成的大学生春节不能与家人团圆,客观真实地观照了当下中国很多家庭的真实情况。按照目前的政策,大学生回家探亲享受半价优惠,如果大学生们连半价的车票都购不起,它还不是一种社会之痛吗?据《中国青年报》1月15日报道,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大学收费涨了25倍,而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只涨了三到五倍。如此巨大的反差,怎能不让许多家庭“捉襟见肘”?前几年连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都发出了“中国的高等教育收费是有点高”的感叹,并声称自己和爱人的年收入只能供养一名大学生。张保庆身为政府高官尚且如此,那一般的平民百姓的“承载力”就可想而知了。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大学生回家的问题上,政府应该担当起更多的社会和道义责任。当下开展的送温暖活动,的确使人们看到了政府的责任意识和应有的人本善意,在这方面是否也来个给大学生“送温暖”?一张普通的车票路程短的只有几十元,路程长的也不过一二百元,对这些特困生难道就不能“网开一面”吗?退一步讲,即便政府部门不能“善始善终”,铁路部门也完全可以“公益一下”,铁路部门的家属每年都享受“免费乘车”的待遇,为啥就不能对贫困大学生们开辟个“绿色通道”?

  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从关注民生做起。贫困大学生没有额外的收入,他们要靠父母供养,关注贫困大学生就是关注民生。可以说,能否让贫困大学生及时与家人团圆过春节,也在检验着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考量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品质。(编辑:东雪)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