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今天,我们该怎么来认识"孝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10:50 云网

  又一个孝子(女)走进我们的视野。据1月14日《半岛晨报》报道,大连市有个硕士叫时广滨,曾经拥有很好的职业,为了照顾年迈的养父母,前年,他辞掉了工作。去年年底,他将养父送走后,为了继续对养母尽孝,他在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在一所中学当起保安。

  对此,网友们立即站成两派针锋相对地激辩。正方说,百善孝为先,值得敬佩,骨肉亲情是千金也难以买得到的。反方说,不值得提倡,更不值得年轻人效仿!国家、社会培养你成为一个硕士,你应该发挥你所学回报社会。

  这样的报道和争辨是在我们这个“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里,似乎很容易“引起共鸣”。这些年我们总是听人说,现在传统道德大面积滑坡,亲情淡薄,孝道崩溃,很多老人晚景凄凉,我就看到报道说某地一老人死在家里变成一堆白骨才被人发现。另一面,我们看到人们对孝顺、对亲情的呼声益高,报纸上关于孝顺的报道不断推陈出新:某女大学生背着母亲上学;某妇女收养多少孤寡老人,某地录用官员把孝作为重要的标准……孝男孝女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要是在汉代,他们完全可以“举孝廉”。

  这些年我们也总是听人说,过去人们多么孝顺啊,父母在都不远游,父母死了还要守孝三年。说实话,听到这样的话我就反感,过去那种孝真的那么好吗?如果是这样,鲁迅那一拔人也就没有必要强烈反对了,鲁迅自己也没有必要掮住黑暗的闸门,放年轻的人往光明的地方去。过去的孝是构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个封建统治秩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绝对赡养,是为孝;臣子对君王绝对对服从,绝对事奉,是为忠。故,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统治秩序借用了人性中的感恩之心,反哺之情,却掩盖了残酷的统治手段。为了达成秩序的稳固,就要斩杀判臣逆子,因此,孝是一种被驯化的孝,服从的孝。为了鼓吹这样的孝,甚至出现了“王祥卧冰求鲤”这样的二十四孝图,充满了恐怖气息。在这种孝里,君权的鞭子从头穿到尾,一个人成了工具。人的自由价值被抽离出去。

  今天,我们大谈孝,并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对过去的孝没有一种重新的省视和认识,一律地装到“传统美德”的大筐子里,不辩美丑地拿来为我所用,就可能重蹈旧路。当过去的孝被砸得稀烂(这在巴金等人的小说里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从专制体制和奴隶精神下解放出来。现在我们一身新衣,却要拣起这顶旧帽子往头上戴,肯定是不协调的。

  我们现在谈孝,应该是以人性为出发点,最后以人性的完善为落脚步点。“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我们受父母那么厚重的恩情,我们就是把整个天空,整个大海献给父母也不足以回报他们的爱。在这里,父母的爱的付出并不是以获取为前提的,更不是要获得子女的绝对服从,子女尽孝(说爱的回馈似乎更准确一点),不是服从的一种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亲情,一种爱。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维系一个家庭、家族最重要的情感纽带,也是营造一个家庭、家族和谐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美满,社会自然也会和谐美好。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孝里,我们能够看得到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由价值,以及人性的光辉。

  争辨时广滨该与不该,关键在这种孝是否合乎不被利用的的人性。看了事情的前前后后,我觉得时广滨的行为是符合这一要求的,虽然方式方法可能有待斟酌。我们长期以来喜欢夸奖称赞一种人:为了工作,连父母最后一眼也没有看到。这是很可怕的,工作真的比命还重要吗?这种冷血的动物,即便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也不足为骄傲。造成这些冷血动物的,说到底是社会对“人”的漠视,导致人对“人”的漠视。

  [作者:廖保平]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