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一根精致的钉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12:01 生活报

  本报记者 李晓满

  一直对历史很感兴趣,一直对历史剧没什么兴趣。可最近领导说《大明王朝》是一部很火的电视剧,让记者看一看,写写里面的故事。于是上网浏览,发现这是一个全名为《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的电视剧。再仔细看看,原来这部戏的编剧是《雍正王朝》的编剧刘和平。

  名字的研究

  看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刘和平编剧取名真是有讲究,以前那部剧因为叫《雍正王朝》狠挨了一顿讽刺,有历史爱好者说:“王朝,是指一个家族建立的政权的全过程,如李家当皇帝建立的那个朝代叫‘唐王朝’,朱家当皇帝的那个朝代叫‘明王朝’。绝无把这些王朝中的一个皇帝称作‘太宗王朝’、‘玄宗王朝’之理。外国史上也是如此,如法国只有‘波旁王朝’,而绝无称‘亨利第四王朝’、‘查理第十王朝’;俄国只称‘罗曼诺夫王朝’,而从来未听说有称‘尼古拉第二王朝’的道理。”

  我想正是因为如此,刘编剧的这部新剧,才没有直接叫什么《大明王朝》,而在名字的后面加了一个长串的尾巴———“1566:嘉靖与海瑞”,从这一点上看,刘编剧实在是煞费苦心,他是力求在市场与专家之间找个平衡。不叫《大明王朝》这个宏大的名字,怎么能吸引绝大多数对历史一无所知的电视观众呢?而叫了专家们又会出面挖苦,所以只好采取折衷的办法。中国的教育不是八股文的教育,却也不是经史子集的教育。重理轻文的传统,使大多数人的历史知识少得可怜,根本无法辨别哪些是真知灼见,哪些是因为各种原因编造出来的弥天大谎。如此很自然,他们一看不是《还珠格格》、《戏说乾隆》那样的戏说闹剧,便以为就是看到了正史,其实,哪里是那么一回事呢?比如,《雍正王朝》所大力渲染的那场雍正皇帝与士大夫阶层之间的角力,历史上根本就没出现过。

  刚看完报纸上一个报道,一个美国记者说:“你们中国很奇怪,到处都是最高、最大、最好,为什么看不到最小呢?”美国记者不知道中国的历史,也就不了解中国民众的心理。在中国,高大好,这些词都意味或象征着上层和中心,它们最吸引人。最高的楼,最大的广场,最长的公路等,更吸引人的眼球。一些中国人从小就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整齐的步伐、雄壮的进行曲,这些都是最能激动感情的因素。所以《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垃圾,只因为场面大,也有人愿意看。《三峡好人》再了不起,只因为讲了平凡人真实的生活,也得不到票房的认可。吃惯了康师傅方便面的辣,再吃别的,大家的味蕾多少有点麻木。比如霍建起的《暖》,在日本大受欢迎,在中国根本就没几个人看。

  所以,为了宏大,为了有气势,刘编剧的电视剧在宣传时一定要叫《大明王朝》。虽然它说的只是王朝中一个皇帝的故事,虽然有关嘉靖与海端的故事本身就很吸引人,因为同样的故事,曾改变过无数人的命运。

  动人感情的清官

  星期五晚上,为了写稿,早早地等着《大明王朝》的播映。可由于是周末,湖南卫视在播出一个据说很火的综艺节目,电视剧被延后了。

  好不容易等到电视剧开始了,已经是十点多钟了,都有点困了。电视里的这一段,是海瑞正在严词质问上司郑泌昌、何茂才二人,双方一阵斗争之后,海瑞被派去淳安县,上司要他将那些受冤无辜的灾民以通倭罪就地正法。海瑞到了淳安,并没有秉承上司的意思滥杀无辜,他看明白了其中的玄机,只是将犯人暂时关入了大牢。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很感动,海瑞的故事我看过好几遍了,但这次在电视上看到,仍然觉得眼睛湿润。这样不为自己的前程考虑,一心只为百姓尽心的官员实在是太少了。怪不得人们叫他“海青天”,怪不得在400多年以后,仍然有人把他当做道德楷模来歌颂。

  我知道我这样写,会有人说我有“清官情结”,也许还会有人很高明地指出,说清官挽救不了体制地败坏,所以不宜宣扬云云。可问题是,在明朝那个败坏的体制之下,不指望清官你指望谁?孟德斯鸠不是说:“在非法制国家当中,礼仪道德尤为重要。”嘛!清官是改变不了体制、改变不了一切,但清官总能让一方百姓活得不错,总能让贪官们感到一丝难受,还能让那些良心未泯的官员有了道德上的慰藉。总之,我觉得在体制改变不了的情况下,有清官总比没有强!

  某杂志执行主编吴思曾这样讲过,说中国的官员中科举之前和老师学的是一肚子的仁义道德,当官以后,和胥吏衙役官场混混们学的是一肚子男盗女娼。而海瑞不是这样,人家学的是仁义道德,行的也是仁义道德。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是个大丈夫。

  嘉靖是一个混蛋

  写电视剧的评论,至少有一点比影评难,就是花费的时间要多很多。《大明王朝》我只看了两集,所以对陈宝国演的这位皇帝没有什么直观的感觉。但记者对历史有兴趣,嘉靖的事情知道一点。《明史》说他“要亦中材之主也矣”,意思大约是中材之主。《明史》是清时人修的,这些人大抵是明朝旧臣,国破家亡,宗庙丘墟。所谓“上国衣冠沦于夷狄”。所以写起史书来,对明朝的皇帝们多有褒扬。而实际上,后世的史家对嘉靖的评价都不怎么样。典型的比如写《国史大纲》的钱穆,他在明世宗嘉靖的条目下,标有如下几条:1、俺答入寇2、弃哈密,弃河套3、严嵩柄政,吏治始坏4、二十余年不视朝。

  这就是嘉靖当政时期发生的几件大事。瞧瞧,就这些内忧外患,还中材之主呢?张廷玉等人这样评价嘉靖,可能是把他放在明朝的皇帝里比较的原因。

  《大明王朝》的刘编剧又是怎么评价嘉靖的呢?刘和平说:“嘉靖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无为而无不为;海瑞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无畏而无不畏。嘉靖和海瑞以太极结构出现,海瑞是至刚至阳之臣,嘉靖是至阴至柔之君。”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介绍,我不用看完电视剧,就明白编剧要把嘉靖写成什么样了。这些评价中,编导歪曲了最基本的史实,他想把嘉靖美化成汉文帝和汉景帝。读《老子》不等于就是用黄老之术治国,嘉靖练丹服药只是想长生不老而已。文景之治之所以千秋传诵,是因为当时的皇帝明白“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社会剧变中最容易受害的必是底层的百姓,官僚阶层中总有人会利用这种变动肆意鱼肉百姓。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变革,少有成功的原因。

  只有“无为而治”,不与民争利,不轻易兴兵,不大兴土本,所谓的轻徭薄役,百姓才会富,国家才会富。否则皇帝一切的行动,都会先富了自己,再富了官员,然后穷了百姓。而嘉靖与大多数专制者一样热衷于横征暴敛,与文帝和景帝有着根本的不同。海瑞不是说他“嘉靖嘉靖,家家干净”吗?他二十年不视朝,并不因为他想无为而治,而是想把时间花在练丹服药长生不老以及吃春药上。他是该抓的抓、该放的放,捞钱的时候,盖楼的时候,他不是无为,而是有为得很。

  再有,嘉靖不视朝也许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是一个口吃患者。

  历史是一根钉子

  对于一些编导来说,不美化皇帝,似乎他们就不会拍历史戏了。比如张艺谋的《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法西斯美学观充斥着整个电影。

  刘和平的思想恐怕也是这样,他这样说嘉靖:“他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帝王是历史的最大奴隶,而嘉靖不做奴隶,25年不上朝,练道修玄,把所有责任推给别人,自己藏身其后。”

  明明是一个贪图享受的人,明明是一个懒惰成性的人,非要把他写成一个运筹帷幄、算无遗策的人。“他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废话,你不让他在“最高权力境界”中“孤独”,他同意吗?你不让他“孤独”,你想分享他的“孤独”,他不灭了你九族才怪。

  “帝王是历史最大的奴隶”?那老百姓成什么了,岂不该是地狱里的刍狗,写到这儿我真是哇哇想吐,我就不明白了,在处处宣扬以人为本的时代,怎么总有“艺术家”对人民的敌人专制者进行如此肉麻地吹捧呢?

  大仲马曾这样说过,“历史不过是一根钉子,我把它钉在墙上,然后把我的小说挂上去。”刘和平也是这样,他是在用历史这根钉子,挂他的剧本,挂他的历史观。虽然这根钉子做得比较精致,但仍然只是钉子,作者的兴趣并不真在于历史,而在于看历史剧之人的感受。

  所以说历史永无定论,因为每个人都会根据现实的情况去回看历史,取出对自己有用的论点和论据,甚至不惜胡编乱造、歪曲历史。历史对现在有影响,现在对历史又何尝不是呢?“一切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生活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