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首席评论:文化宫还需不需要坚守岗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14:49 金羊网-羊城晚报

  □质数

  城市越来越多元,文化也会越来越多元,普通市民的文化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样,“文化宫”这一提法本身,就暴露了对“文化”的僵化认识。一站式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

  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的“硬件”部分,广州的文化设施中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陈列馆、游乐场、主题公园,可能都面临着公共资源受到商业利益侵蚀的问题,而面对这个问题显得最为软弱的,恐怕是广州的几个文化宫了。日前媒体报道,广州四大文化宫,或者场地被压缩,或者部分场地被改造成商铺出租,几乎没有保留多少文化娱乐的功能,比起其他的城市文化设施来说,境遇最为艰难。

  即便如此,四大文化宫仍然在艰难支撑,“变身有罪,不变身等死”,左右为难。文化宫虽然全部在老城区商业旺地,但欲说还休的商业姿态,只落得个人丁冷落,车马稀少,商业获利远远不够补充政府投入的不足,文化功能也无法真正实现,因此全都呈现出文化不文化,商业不商业的尴尬状态。

  文化宫不能实现文化娱乐的功能,恐怕不只是钱的问题。从一开始,文化宫就是服务普通市民的(尤其是产业工人和青少年),带着强烈的公共取向,因此都建在老城区人口密集的地方。而随着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广州城市的居住中心已经越来越分散,即使文化宫全都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的红火,也不能够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只能徒具象征意义,市二宫免费的“农民工文化广场”却没有“农民工”光临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试想想,如果这样的一个文化广场建在番禺的工厂区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因为有着特定的背景,所以文化宫处境艰难,却仍然要打文化的旗号,尽量保持“文化”的体面。但文化宫不同于歌剧院、博物馆这些高端的文化设施,政府的投入无法获得丰厚的商业回报,也无法打造出形象工程,文化宫的草根性质让它在政府投入之外,找不到盈利之道,适当开展营利项目,薄利多销是补充生计的办法,但老城区已经拥挤不堪,文化宫又如何左右突围,寻找自己的目标人群呢?不能实现最大的商业价值,这本身也是公共资源的一种浪费。

  城市越来越多元,文化也会越来越多元,普通市民的文化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样,“文化宫”这一提法本身,就暴露了对“文化”的僵化认识。一站式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

  所以文化宫可以不用苦苦支撑,全部改造成商业用途,如果就能够实现公共资源最大幅度的开发利用,那么也不失为解决之道。文化宫的功能,完全可以由社区的文化设施所取代,但文化宫与社区文化设施又分属不同的部门,所以政府各部门之间充分沟通,使公共资源分配达到优化,才是问题的关键。

  (紫/编制)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