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剪刀”的咯吱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0:09 红网

  随着300万吨国储小麦的5次拍卖抑市,北方“拉面贵了,馒头小了”、南方“烧饼涨了,油条瘦了”的叹息已不多闻。回顾2006年11、12月间面粉、油料涨价抑价的过程,不但听到的一些解释和宣传近乎于搞笑,而且还听到了似曾相识的老“剪刀”声音。

  其时专家、权威的解释说,此次涨价与“国家一系列惠农促粮政策有关”,“是近两年连续下降后的合理回升,有利于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这颇有点滑稽。且不谈近两年粮油零售价并未出现过什么“连续下降”,单说粮价上涨与“惠农促粮”有关,恐怕就已张冠李戴了。国家促粮发给农民的粮食生产补贴,是国家财政总盘子里的预算支出,来源于工交商贸等各界的税收,是由党的方针、国家政策凝聚而来的全社会对农民的反哺,并非直接取之于粮食种植生产的税费,根本就不是引起这次粮油涨价的直接原因。粮食收获时低价收购,粮食入库后逐步涨价销售,是商家习惯的经营术,将涨价说成与国家促粮的政策有关,也真会忽悠。

  说到“惠农”,惠是有的,却被中间环节打了不少折扣。拍卖“最低收购价的国储小麦”,这个报道用语大概是想表明,抛售的粮食进价原本最低,救市抑价很是有力,不会给终端消费者增加太多的负担;谁知却透出一个不雅的事实,当初收购农民的粮食就是“最低收购价”。国家下达的指导价,粮食收购部门只给了最低价,连中位价都没给,可见农民得到的实惠离国家政策的上限还有着距离,难怪一些农民要把粮食卖给价格高上二、三分钱一斤的收购商了。而收购商给的价也还不到中价位,农民实得之惠距政策之惠明摆着差了五、六分。

  农民们在收获季节卖了粮食,涨价的原因和赚头就与他们无关了,然而涨价却涨到了他们头上。农村中普遍不再囤粮自己加工的农民要买粮吃,相当多的城中村和开发区的失地农民要买粮吃,近二亿进城打工的农民要在城里买饭吃,于是他们也就成了涨价的买单者。这不但破坏了权威们涨价惠农的美声唱法,而且让人们听到了那把老“剪刀”的“咯吱声”:“最低收购价”时卖粮,涨价时为涨价买单,不就是毛泽东说的那个“剪刀差”么。只不过老剪刀换了个新剪法,不是计划经济式地剪,而是市场上“看不见的手”在自由地剪。

  所谓看不见的手,其实能看见。此次涨价之前,市场上早就议论公务员的工改调资了,退休人员也在盼着与工改同步地调升,可惜工改尚未动,粮油价先行。当人们还在喜看连续三年粮食大丰收时,商家却利用市场缺口推升销售价格,把那把老剪刀很有滋味地咯吱了一阵。商家钞票赚海了,农民的利益被剪去了,权威们却说这“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不让商家偷着乐么。

  原先我还以为,获利的商家是众多的粮食加工营销企业,看了《南方周末》后才知道,以中国粮食储备管理总公司为主的流通环节剪去了涨价利润的85%。他们收购了全国60%以上小麦,然后按粮不动,逼价上升,将政府给他们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变成主宰粮食市场的价格霸权;名曰储备管理公司,却把储备变成囤积,把管理变成垄断;名曰现代企业,却有着行政事业的职权;这大概就是老剪刀的新套路了。真不知道那个公司有着什么了不得的来头。

  农民头上老剪刀的咯吱声,其实是一种问责声。市场预测和反馈机制的不敏感,非得亡羊才补洞而不能未雨绸缪,半商半官的企业以垄断的手法剪裁农民和居民的利益等,拷问着发展改革和粮食管理部门的执政能力;对粮食购销、加工企业等市场信息的跟踪、管理和调控,拷问着工商行政、物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水平。农民头上还在咯吱着的老剪刀声,无疑在提醒执政为民的践行者们,应当将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深入而又细化地跟上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方针和步伐,控制好那些无形或者有形的手,把老剪刀发出咯吱声的机会改革掉,将党和政府给予农民的实惠,实实在在地送到农民手中。

稿源:红网 作者:朱兆龙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