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0:50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道家和安徽最为密切

  在中国佛儒道三大文化源流中,道家和安徽最为密切。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个哲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出生于春秋末期涡河之滨(今安徽涡阳)的老子、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蒙地(今安徽蒙城)的庄子和出生于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的学派。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管理理论、人生智慧和养生之道。

  “无为”不是“不为”

  西方管理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注重“硬性管理”而忽视“软性管理”。与此不同,东方的管理更加重视软性因素的作用。在道家文化中,就包含着一系列软性管理的理念和智慧,已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管理学家所吸收并运用于管理实践。

  提倡“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不少人将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不为”,这是一大误解。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勉强作为,强调要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事实上,道家的“无为”是“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它在现代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无为而治”提倡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领导者的工作是宏观的、全局性的,主要是制定大政方针、谋划发展战略、把握发展方向,而非什么事都管。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领导者应具的领导艺术。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应善于“抓大放小”,应成为料理大事的“导演”,而不是扮演具体角色的“演员”。只有善于在小事上“无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抓好大事则会事半功倍,专管小事则可能事倍功半。

  “无名”才能求得“大名”

  在道家看来,世俗社会所理解的名位都是短暂的、有限的,都是小名,是不可取的,贪图小名会带来不良后果,所以他们主张“无名”,就是不好名、不图名。但道家并非一概地反对“名”,他们也追求“名”,他们所追求的是能永恒存在的大名。道家认为,只有放弃对世俗小名的追逐,才能得到真正的大名,这就是以无名求大名的辩证法。

  道家不仅主张“无名”,也主张“无用”。庄子说,“有用”未必一定好,“无用”亦未必一定不好,林中的树木以其良才有用而遭人砍伐,山中的老虎以其皮毛有用而被人捕杀,世上的聪明人以其才华有用而被君主利用,这都是“有用”的坏处。基于这种认识,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的全生法,即主张无用于世、无用于他人,他认为如此才能使自己获得保全性命之“大用”。

  相互包容才能和谐安定

  老子说:“上德若谷”,意即最高的“德”像山谷那样幽深空阔、谦虚为怀。他认为,唯有虚怀若谷,方能容纳万物,成为一个真正富有的人。他举例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段话极富哲理,它用海纳百川来比喻人的包容大度的重要性。一个群体能否和谐安定,关键在于群体中的每个个体能否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生活当中,许多人明明知道彼此都需要关爱、需要宽容,却又常常用无端的猜忌来伤害彼此的感情,这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谦虚包容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因为在包容他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形神兼养而以养神为主

  在养生问题上,道家认为,“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它虽无形可见,但对生命存在却非常重要,所以道家学者普遍重视养气。老子最早提出了“抟气致柔”的养生观,主张长久地聚集、持守体中之气,使人体内始终保持着如婴儿般的旺盛和谐的精气,如此才能使生命力强盛,不受任何外力的侵害。

  在形神二者之中,老子更重视精神修养,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精神修养原则:啬,是指减少心理活动,爱惜精神,颐养天性。庄子主张形神兼养而以养神为主。他认为修养形神的关键是要排除外物的干扰,不为俗务所累,保持内心的平和状态,使形神不离,形神相守,二者相得益彰。养神的关键,一在于控制感情,避免大喜大悲;二在于恬然无为,无思无虑;三在于回归生命的本然状态,将自己的精神融入到宇宙大化之中。

  本报记者 宫礼 整理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