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讲坛,我们的精神食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0:50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1月14日下午,合肥市图书馆三楼学术报告厅里的读者丝毫不比商场里的人少,大家都是冲着安徽人文讲坛新春第一讲来的。由于座位有限,不少读者都站着听完了讲座,有的读者干脆坐在地上,不管会场如何拥挤,听众们都是神情专注地聆听讲座。

  无为人要懂无为之道

  当天下午3时不到,合肥学院的朱老师就和几个同事赶到了合肥市图书馆。眼看着没有了座位,几位老师便来到会场外面,坐而论道起来。

  “此次讲座的题目比较吸引人。”朱老师指着身边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为了对此次讲座主题有所深入了解,这位同事还专门作了功课,临时通读了一本关于道家思想的书籍。

  朱老师开玩笑地说,他是无为人,无为人一定要学习下“无为”之道。对于最终只能在场外感受讲座气氛,朱老师和他的同事们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快,反倒是自得其乐。

  孔子故乡人来听老子

  来自山东青岛的刘延山到合肥来出差,看见本报报道后,就把工作日程重新排了排,腾出时间来听讲座。

  刘延山说,他觉得媒体举办这样的活动非常好。他认为此次讲座的主题切合国情民意;其次,各类人群都能从讲座中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老人来听养生,管理者来听管理之道;最后,道家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精髓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今天更显重要性。

  站着记录也不说累

  76岁的刘大爷拿着一个小笔记本站在后排,他专心地边听边记。记者想看看刘大爷记下了什么,刘大爷还十分不好意思,指着前面一位同样在作笔记的听众说,他记得比我好。

  记者看到,在刘大爷的笔记本上层次分明地记录着主讲人所讲的内容,字迹工整,笔力遒劲。刘大爷说,他没有拿到赠票,但他还是想来听讲座。就算是站着听,他也不觉得累。

  我的专业研究就是道家

  安徽大学哲学系的朱志远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她说,她的专业研究方向就是“道家”,看到有关安徽人文讲坛的讲座宣传后,她和同学们想都没想就来听讲座了。

  顺着小朱手指方向,记者看到她的几位同学都在后排站着听讲座。朱志远说,她们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很想多听听学有专攻的专家们的讲座,安徽人文讲坛正好遂了她们的愿望。

  场场不落的忠实“粉丝”

  已经退休的叶耀显已年近7旬,让记者吃惊的是,叶老说起安徽人文讲坛,如数家珍。原来,叶老从2006年7月安徽人文讲坛第一期开始,便是讲坛的忠实听众,场场不落。

  叶老说,安徽人文讲坛有一个最突出的优点,那就是不管哪场讲座,听众都会有收获。他就是冲着这一点,才坚持了半年多时间的,并且还会继续做安徽人文讲坛的忠实“粉丝”。

  最小的听“道”者

  今年9岁的汪同学可以说是当天人文讲坛上最小的听众了。汪同学告诉记者,他是省城南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和爸爸一起来的。他并不知道“道家”的思想理念是什么,只是平时从电视和书上知道中国的“道家”、“儒家”和“佛家”思想都很出名,对这些也很好奇。这次讲坛的内容恰好是关于“道家”的,就和爸爸一起来了。

  虽然听得似懂非懂,但汪同学依然表现得很有兴趣,他说:“这次讲坛让我知道在管理不同的人时要有针对性,如果不了解一个人,盲目管理和约束反而会起反效果。”看来,他不但认真听了,还从中吸取了一些管理之道呢。

  兼采各家之长

  省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孔令刚说,来听讲座主要是为了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领域。孔令刚告诉记者,前面6场人文讲坛只要当天有空他都来听了。他表示来听讲座只是想拓展自己的视野,通过这种形式来吸收别人思想中有益的东西,满足自己对这方面知识的需要,兼采各家之长。

  记者了解到,孔令刚的这种态度代表着现场相当一部分听众的立场。“作为人文科学研究者,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某种形式让社会大众接受,也就是要让学术通俗化。”孔令刚说,新安晚报社和省、市社科联所举办的安徽人文讲坛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普通大众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对听众和研究者来说都是件好事。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