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耀千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2:09 大江网-江西日报

  

长征精神耀千秋
老红军老同志前来观展。本报记者海波摄

  展览亮点:用文物“说话”

  本报记者郁鑫鹏 实习生彭健明

  “一件棉背心居然打了128块补丁!”1月15日,省水利水电学校学生万晓敏面对展现在眼前的一件棉背心发出了感叹。

  这是“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南昌巡展上展出的一件珍贵的文物——红军过雪山时指导员送给战士周良海的棉背心,令参观者在它面前久久驻足、凝视、思考。同样,令观众驻足、凝视、思考的还有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的遗物皮带扣、红军过雪山时穿的草鞋、红军到回民区前换的筷子等。

  “用文物‘说话’,用革命文物烘托长征主题,让观众在鲜活的展览形式中得到革命思想教育。”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设计心得。此次展览进一步凸显出了文物的作用。军事博物馆下大力广泛征集、复制了许多红军长征文物,在南昌展出文物实物38件,展板的内容基本也是文物照片、资料等。通过组合陈列、重点陈列等方式,突出展示和再现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历史,使观众从中感悟不朽的长征精神。

  一看到《飞夺泸定桥》的油画,南昌凤凰坡小学五年级的孟昭晨晖立刻向同学们介绍起来:“参加飞夺泸定桥战斗的有22名勇士,红军到达这里时,国民党反动派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抽走了,只剩13根光秃秃的锁链……”孟昭晨晖告诉记者,看了这张照片,立刻使他想起课本上的内容和电影里的镜头。凤凰坡小学的黄老师颇有感慨地说,此次展览有效地延伸了课堂内容,远胜过课堂教学效果,它巩固了孩子们的革命历史知识积累,让他们更贴切地了解了长征历程中的艰辛与不易。

  展览花絮:

  最年长与最年幼的观众

  本报记者郁鑫鹏 实习生李崇文

  “伟大壮举光辉历程”首日展览中,最年长的观众当属95岁高龄的老红军曾云,而最小的观众是只有1岁零4个月的小洁。

  尽管曾云95岁了,但参观展览时,他不需要别人搀扶,还不时客串现场讲解员。他的随行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老人的身体状况还不错,每天坚持上街买菜、散步。曾云说:“尽管长征途中环境艰苦,但大家都尽量不拖队伍的后腿,现在我只要还能走一步,就不让别人扶。”

  小洁则是被外公、外婆用婴儿车推进展厅的。她外公郑和平告诉记者,他们是从湖北到江西来探亲的,得知有此展览,老人们特意带着小外孙女来了。此前,他们已经带着小洁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贺龙指挥部等地,下一步还打算去红都瑞金。郑和平说,虽然孩子还小,但是他希望孩子从小就能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熏陶。说话间,小洁在婴儿车里手舞足蹈,原来她想亲手摸一摸展柜里红军使用过的步枪。

  “最难过是看到战友倒下”

  本报记者郁鑫鹏 实习生李崇文

  1933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杨永财今年已87岁了。70年前他作为一名通讯员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爬过雪山,三过草地。如今,患有脑血栓的他平日都坐在轮椅上,但是在参观“伟大壮举光辉历程”当天,他坚持自己拄着拐杖看完了展览。他说:“就是累也高兴!”

  杨永财看到红军长征途中官兵同甘苦共患难的资料图片时,热泪盈眶地说:“爬雪山、过草地时,大哥哥们总是拽着我的手,生怕我掉队……”展览展示了不少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场面,杨永财告诉记者,那时候,红军战士经常没饭吃、没衣穿,还要坚持战斗,并且最难受的是看着很要好的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说到这里,老人哽咽起来,不停地用手抹眼泪。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老人语重心长地说:“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当年的革命烈士,年轻人不能淡忘历史,只要长征精神还在,党和人民的光辉事业就后继有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