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之百姓视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2:29 燕赵都市报

  一年一度的省“两会”又召开了。过去的一年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变化,今年的“两会”哪些消息最实用,还属咱老百姓最有感受。今起,本报特开设专栏,邀请几位普通读者担任“百姓观察家”,通过他们的视角解读“两会”,感受“两会”。

  涨工资,要说高兴还不容易

  郭明志,62岁,教授,2005年从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退休。

  这次工资改革我的工资每月涨了700多块,全家都挺高兴。最近亲朋好友同学老乡见面,使用频率最多的问候语大概应该算“涨了吗?涨了多少?”不管涨多涨少,涨工资总是件让人长劲提气的开心事。

  我们这代人,都经历过河北“上缴国家利税全国前三名,人均收入是全国倒数前三名”的年月,河北的工资在全国是公认的“最低阶层”。要建设“公正、公平的和谐社会”,就不能只靠“老区人的觉悟高”了,贡献与获得相符,才能体现出社会的公正公平原则。看得出,这次的工资改革是向“公平公正”的方向走出一大步。所以,不管涨多涨少,人们的关注与开心主要是体现在这一点上。

  高兴的同时,我还想,涨工资是哪些单位的事?是哪些人的事?那些由包工头领着的农民工也涨么?那些在矿主、窑主、厂主的控制下辛苦劳作的人们也涨么?有谁来落实他们的权益呢?我想,应该有人做做统计,看看这次工资改革到底有多少人获益,占多大比例,属于社会的哪个阶层,看看有多少应该涨而没有涨的人,他们又占总人口的多大比例?这些人该怎么办呢?

  要说对涨工资反应最快的,就得数那些商家。头天单位刚传达了关于涨工资的文件,涨的工资还没拿到手,第二天上街就发现好些生活用品小小地涨了……我不由得有点担心:我涨的那点工资够不够应付一波波的涨价?我的实际收入到底是升了还是降了?我的生活水平归根到底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涨工资效应”反倒成了涨工资后人们关注的热点。“社会走向公平公正”是广大百姓的心声,执政者不能只靠一纸好的政策,关键在于如何真正落实执行与综合协调。

  今儿省人代会就开了,我好好看看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上说了些什么再跟大家聊。

  政府要更多地为百姓想一下

  邓正坦,50岁,个体经营者,在省会青园街经营"嘟嘟知识书店",已有10年。

  想要听我真心话啊?那就是政府应该多为老百姓的实际问题考虑。在制定大政策小政策前,都要多为百姓想一下。我觉得2006年夏季,路边一些整齐、固定的水果摊、西瓜摊就很好。过去取缔摊点时往往一刀切,这次政府就在政策制订前先想到让他们“有所去”。

  现在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我看到和谐社会的解释有一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无论什么时候,政府出台政策做事情都应该多考虑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在解决小事情上,也要多为百姓考虑,不这样,怎么会有和谐?过去看到小摊贩与执法者发生冲突,我就想,一个摊点维系着一个家庭的生计。政策一旦脱离了百姓,百姓就会和政府“拧着劲儿”。取缔摊点确实是为了我们的城市,不愿意让摊贩们进市场有可能是因为收费或者管理上有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政府要考虑解决的事了。

  我们的政府制订的政策应是“向下”而不是“向上”的,让老百姓受益,这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的,才能向前走。

  燕赵都市报历来关心百姓的衣食住行。今天我看见都市报做了河北省“两会”聚焦的专版,有“我省治理农产品源头污染”的内容。从这儿我想起来前一阵子报纸上报道的多宝鱼的事儿和前两年的毒韭菜事件。现在老百姓买肉买米买菜都有顾虑,我觉得政府要抓“源头污染”就抓住了根本。我觉得,种植户养殖户生产的中间环节要有监管有指导,告诉他们该用什么饲料什么化肥不该用什么。对政府来说,产品一旦上市,出了事情再查处就显得被动。对老百姓来说,市场上卖的东西有毒无毒无从鉴别,一出了事一听到传闻就吓得什么也不敢吃了。

  我期待,2007年政府的相关部门还是应该想方设法保障老百姓的菜篮子安全。一定要加大生产过程中的监管力度,这样老百姓才能买得放心,多些安全感。种植户养殖户也少受不必要的损失。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