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雄”追捧不是追随 追捧“捅刀英雄”折射身边缺乏“血性”和“勇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2:36 大河网-河南商报

  ■林卫萍(教师)

  南京某名牌大学在读研究生左凡(化名)因情感纠葛,在被人围殴时持刀捅伤6人。消息一出,不少与左凡年龄相仿的大学生留言“赞赏这种校园里已经罕见的血性”,有的干脆称左凡为“校园英雄”。近日,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对这起案件作出判决。(1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刀捅数人却被称为“校园英雄”,这样的价值观念发生在大学校园内,显然出乎我们的意料。也无怪乎专家发出叹息——“网络和现实中的追捧比犯罪更让人担忧”。不过,以笔者之见,对此不必太过于担忧,也无须对大学生太过于指责。

  “捅刀英雄”何以能够被称之为“校园英雄”?无非是他在打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血性”和“勇敢”。在我们的周围,恰恰缺乏的就是“血性”和“勇敢”。遇事没人出来“路见不平一声吼”,一个小小盗贼,能够挟持一车人……正因为真正的英雄无处寻觅,一旦出现“伪英雄”,大家也就以假乱真地将其当成了“英雄”。

  网络是宣泄情感的自由之地,许多人也就在网络上无所顾忌地将“寻找英雄”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注在网络上,也就造成了将“捅刀英雄”追捧为“校园英雄”的奇迹和“热闹”。

  要说大学生不懂法律,那肯定是言过其实,对于左凡因情感纠葛而表现出来的“非正义”,相信知道内情的大学生们都是很清楚的,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将他身上的“非正义”提出来,因为一旦将“非正义”突出来,可能连一个自我安慰的“伪英雄”都无法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个更为重要的现实我们可能忽略了,那就是大学生对“捅刀英雄”只是追捧而不是追随,追捧多表现为言语上,比如在网络上跟帖,或者不假思索地加以封号,比如给左凡安上一个“校园英雄”的名号,那仅仅限于说说罢了,准确地说是找到了一个宣泄的载体。如果是追随的话,才是问题到了严重的地步,从此,像左凡一样,用刀解决问题,可事实上,校园里并没有因为“校园英雄”的出现,而大家争着去当这样的“校园英雄”。

  真英雄的没落,“伪英雄”被无所顾忌地追捧,那不是大学生“病”了,而是我们的社会出现了问题。解决了社会问题,大学生身上的“病”也就会自动消失了。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