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请客审批:“计划”管理恰恰非“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6:00 光明网
李宝元

  中国市场化改革已经快30年了,但是,以为老百姓、下属或学生的行为具有“盲目性”,因而应该采取行政性命令来包办控制才能“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这样一种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维模式,如同王蒙先生所说“坚硬的稀粥”,至今仍然流淌于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缝隙之中。

  例如,新华社报道江西理工大学日前出台管理规定,据说是为了限制学生盲目“过度消费”,“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消费观”,要求学生到酒店请客吃饭前须向学校领导递交申请,在领导批准后方可吃“大餐”。这种做法就是一种典型的“按照计划经济思路管理市场经济情况下的事情”,其结果肯定会适得其反。

  这种计划经济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模式,至今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很多具有“权威性”的群体意识中,包括一些行政管理者以及广大老师和家长们。江西理工大学管理者之所以出台这样的管理规定,其深刻的思想方法根由就在于此。在一些大学管理者心目中,大学生是不具有“理性”行为能力的孩子,他们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所以“在消费问题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只有“学校领导”才具有这种能力,因此通过行政管理权威顺理成章地“规定”了只有他们才具有大学生就餐消费的决策权。

  岂不知,学校领导这种像典型中国父母包办儿女婚姻一样的做法,就是一种非常“不理性”或“盲目”的举动。

  试想,面对成千上万来自不同家庭、个性特点、消费需求的大学生,哪一个“学校领导”敢说自己具有绝对或完全的“理性”能力,能对他们提出的“大餐”消费申请是否合理做出正确的判断?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多样化以及信息处理工作量近乎无限大的情况下,如此这般的“规定”,能有多少现实可行性?其后果不是侵犯大学生私人正当权益、加重消费行为扭曲和“校园经济危机”,又能是什么呢?

  不错,我们的大学生们确实存在“理财观念匮乏”的问题,也不可否认普遍存在的“大学校园乱消费”现象,但其“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应该搞清楚。从表面看,这是因为“很多同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有时候往往管不住自己,过早地把生活费花在一些不需要的地方”,但这种情况又是怎么造成的呢?回答是,这正是他们“不称职”的父母和中小学老师的责任——“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在中小学时期缺乏理财能力的培养,更何况大多数同学又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自己独立生活,所以在消费问题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作为家长和中小学老师,从小没有给孩子必要的“生存能力”或“理财教育”训练机会,要什么给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行,一直就这么过来的。上大学了,原来唯一的外在压力(高考)解除了,你让他们干什么、他们知道干什么、又能干什么?这样的教育到大学还不停止,反而继续通过莫名其妙的管理规定,再进一步包办、误导下去,是什么道理?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我们大学教育的关键问题,要紧的还不是什么“教育经费短缺”,而在于基本的“育人”理念的缺失。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