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何以“情迷”楚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6:36 长江商报

  越来越多南迁候鸟改栖湖北越冬,引出人鸟相处及候鸟监测新课题

  本报记者 罗道海/文田振龙/摄

  █在湖北境内,此前统计的鸟类为431种。最近的一次科学普查是在2000年进行的,当时发现我省境内的鸟类数量有所增长,达到456种。其中候鸟占三成以上,数量达到100万以上。

  █目前,全球共有8大候鸟迁徙通道,其中3条路线经中国,而这3条路线中间又有2条经过湖北。途经湖北的候鸟多是冬候鸟,比如灰雁、白额雁、红嘴鸥等。它们多是在春末夏初时,远途跋涉远到西伯利亚、外蒙古繁殖,临到冬季时,又折回南方气候温暖潮湿地觅食。“也就是说,湖北是候鸟的必经之路。”江培奇说。

  █“湖北的候鸟确实在增多,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现在绝对不止100万只,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做过科学统计。”湖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主任江培奇说,从目前候鸟的规模来看,以前湖北作为一个候鸟“中转站”和“停歇地”的功能正在退却,逐步向着“越冬地”迈进。

  █从病理上来说,鸟类神经遭受惊吓后,很容易出现病症,最后携带可能感染给人类的病毒。鸟类增多,同时给我省带来了候鸟保护与监测的新问题。

  国际著名导演雅克·贝汉用了长达460公里的胶片,历时四年,横跨五大洲,拍摄而成的《迁徙的鸟》,由南到北,由春至冬,追踪候鸟南迁北徙。

  其实,这部纪录片的主角离我们并不远,它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拥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历来是候鸟迁徙路途的“中转站”。以往,候鸟只在湖北短暂停留,随即南飞洞庭湖和鄱阳湖。

  然而近两年来,栖息我省的候鸟越来越多——涨渡湖,集群栖息的红嘴鸥种群数量超过1.6万只;武汉远郊的蔡甸沉湖,已有5万多只候鸟前来此地越冬;梁子湖的候鸟至少在10万只以上……

  候鸟云集湖北

  冬季来临,武汉蔡甸沉湖,湿地与天空呈现万鸟齐飞,赫然一个鸟的天堂。统计显示,如今至少已有5万多只候鸟来此地越冬;而在梁子湖,湖水与鸟群相连,让人一时分不清哪是鸟哪是水,“少说有10万只候鸟在此处越冬”;洪湖周边的候鸟更是壮观,雁阵、灰鹤、白琵鹭等珍稀候鸟,或翱翔天空,或嬉戏湖滩……

  不仅是湖区,拥有800万人口的大武汉,城区四处也弥漫着候鸟的气息。

  清晨,家住武汉大学的徐刚,时常被一阵鸟鸣声惊醒。闲来无事,他爱在校园的树林里数数鸟,那里除了有常见的鸟,他还惊喜地见到了椋鸟、灰喜鹊、乌鸫等珍稀候鸟。“哪里是校园,简直是另一个鸟类世界。”徐刚的欣喜溢于言表。

  随着冬季来临,东湖风景区内处处可见鸟纷飞,万千候鸟觅食欢唱。特别是落雁景区的“走人棋鸟岛”上,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此停歇越冬。“东湖的落雁岛,一年四季都有大量的鸟儿栖息,是个观鸟的好地方。”近日,东湖举办观鸟周活动,众多市民云集在那里一饱眼福。

  与此同时,在涨渡湖集群栖息的红嘴鸥种群数量超过1.6万只……

  “千湖之省”的湖北,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候鸟。

  湖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主任江培奇介绍,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2万多公顷,是天然形成的“浅湖—沼泽—草甸”复合型湿地,曾被称为中国五大鸟类分布区之一,其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一些珍稀候鸟也能见到。”江培奇说,目前这个保护区内越冬的候鸟有150种之多,其中包括白鹳、黑鹳、白头鹤等八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候鸟驻足不再往南,武汉及湖北即将成为候鸟的越冬地。

  迁徙必经之地

  候鸟的迁徙是一种本能,也是一个自然规律。据专家介绍,目前,根据多年的观察,全球共有8大候鸟迁徙通道,其中3条路线经中国,而这3条路线中间有2条经过湖北。途经湖北的候鸟多是冬候鸟,比如灰雁、白额雁、红嘴鸥等。它们多是在春末夏初时,远途跋涉远到西伯利亚、外蒙古繁殖,临到冬季时,又折回南方气候温暖潮湿地觅食。

  “也就是说,湖北是候鸟的必经之路。”江培奇说,对于湖北来说,中国的东、中、西三条路线中,湖北是东线和中线的必经之路,有着一个“中转站”的作用。候鸟一路迁徙后,在湖北的河流、湖泊附近片刻停留后,马上就飞往鄱阳湖、洞庭湖,这类候鸟多在湖南、江西越冬地。

  经科考查明,候鸟在湖北的迁徙分为三支,东线主要经梁子湖往江西鄱阳湖,中线和西线经武汉东湖、沉湖、洪湖后,抵达湖南洞庭湖,“从迁徙路线来看,整个湖北的江汉平原都成了候鸟的途经地,从而导致平原内的湖泊和河流成了候鸟的天堂。”

  中转站渐成越冬地

  在湖北境内,此前统计的鸟类为431种。最近的一次科学普查是在2000年进行的,当时发现我省境内的鸟类数量有所增长,达到456种。其中候鸟占三成以上,数量达到100万以上。

  “湖北的候鸟确实在增多,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现在绝对不止100万只,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做过科学统计。”江培奇说,从目前候鸟的规模来看,以前湖北作为一个候鸟“中转站”和“停歇地”的功能正在退却,逐步向着“越冬地”迈进。

  上百万的候鸟聚集湖北,人鸟如何和谐相处,成了一个新问题。

  “候鸟有很高的观赏、药用等价值。”武汉的很多专家认为,鸟类是人类的朋友,鸟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标志着生态文明。每年地球上都有物种在消失,这种消失就意味着不可恢复,甚至导致生态链断裂。

  日前召开的湖北省动物学会上,人称武汉“鸟王”的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武大标本馆馆长唐兆子建议,把汉阳墨水湖水域建成人工湿地,沿湖岸及岛屿的滩头上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如芦苇等),营造湿地森林,就会随之生出食物链,容纳鸟类生存。墨水湖里丰富的淡水鱼类,也为候鸟提供了食物来源。若在湖上清淤堆岛,甚至可成为全国最大的城中观鸟湖。

  “‘百鸟朝阳’并非不可,但是也有难度。”江培奇说,赏鸟一定要地点集中,而现在的候鸟多集中在一些人迹罕至的湖滩湿地,如果要进行商业开发,必须要修路、搭建观鸟台等。而湖北吸引候鸟的最大原因是湖泊,当候鸟在一个湖泊寻觅不到食时,就会迁徙到其他的湖泊,对观鸟的人来说及其不便。

  “人工喂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江培奇说,昆明翠湖上世纪80年代根本没有红嘴鸥,后来有少量到达昆明后,当地采取了引鸟喂食等措施,成功“留客”,而在湖北,东湖、墨水湖、梁子湖、沉湖、洪湖等处,都已具备这样的条件。

  候鸟何以情迷楚地

  “最直接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改变。”江培奇非常肯定地说,候鸟大多数是水鸟,往往选择湿地生活,而湖北就是一个“千湖之省”,湖北的湿地非常之多。

  候鸟迁徙之地分为:繁殖地、栖息地、越冬地。事实上,栖息地和越冬地就一线之隔,如果栖息地的环境和气候与越冬地相当时,也就成了越冬地,这就是湖北这个候鸟“中转站”面临的一道坎。

  据介绍,近年来,湖北很多地方开始退耕还林,加之河流、湖泊的保护得力,这就使得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南下的候鸟纷纷落脚湖北,选择合适的地方越冬。

  专家介绍,目前到沉湖越冬的候鸟,无论种群还是数量都在大幅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当地生态的保护与改善。政府部门投入一千多万元作为保护资金后,湿地内消失20多年的稀有动植物纷纷开始重现。

  2003年起,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千湖之省”渐失迷人之姿。随后,我省启动“生态湖北”建设,控制水域污染,恢复湖泊资源,着力保护与治理长江、汉江、清江、洪湖、东湖的水源与污染。“几年来的成绩斐然,候鸟的光顾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外,有一部分专家也认为,湖北候鸟的剧增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他们认为,2006年是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年中国气温继续升高,比常年同期偏高1.0℃,也是连续第10年高于常年。

  “近几年出现的暖冬现象使得候鸟迁徙推迟,有些候鸟干脆不迁徙。”一位专家称,候鸟迁徙季节推迟、繁殖期提前和部分鸟类生活区域北扩等异常现象,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而在这一进程中,湖北就由栖息地,转化为越冬地。

  “气候的改变不是湖北候鸟越来越多的主导因素。”但是对于江培奇来说,他认为气候变暖不是主要原因。

  人鸟相处迷局

  候鸟突然大量降临,不少市民似乎有点措手不及,有人惊喜,也有人担忧。

  家住武汉卓刀泉的吴师傅就被鸟惊吓了一番。上月26日晚,他在阳台帮老伴晾衣服时,忽然看到角落里一团白色物体在蠕动,走进一瞧吓了一跳——原来是一只“怪鸟”,长有一个铲形大嘴。惊吓之余,他急忙向邻居求救。经专家辨认,这只鸟原来是一只白琵鹭,估计是在东湖迁徙中,不慎坠落老汉家阳台上。

  家住武汉大学的徐刚更是有苦无处说。近段时间来,他晾在阳台的衣服,常常是临到穿时,才发现已遭受鸟屎“玷污”。爱鸟的他,驱鸟成了他的一个“痛苦”工作。“有几种鸟最爱在衣服旁耍,一不留神就会把衣服弄脏。”为此,他还专门用旧衣服扎了一个小布人摆在阳台上。

  “我们并非不喜欢候鸟,但就是有些担忧,怕接触多了得病。”家住武昌的赵斌说。

  “有些做法不太妥。”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主任江培奇说,候鸟突然降临在家附近肯定是遇到了难处,或是受伤,或是无处觅食,市民应及时通知动物救护中心,对候鸟展开救护。

  “鸟是人类的朋友,不要去捕鸟、打鸟、吃鸟,克服惧怕鸟类的心理因素后,还需有爱鸟之心。”江培奇说,从病理上来说,鸟类神经遭受惊吓后,很容易出现病症,最后携带可能感染给人类的病毒。

  既然候鸟有传播病毒的可能性,是否可以捕杀候鸟呢?

  江培奇的观点是,绝对不需要采取捕杀候鸟的对策,反而应加强保护。“只要使家禽、人避免与野生鸟类直接接触,就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控作用。”江培奇认为,只有减少与野生鸟类的接触,将候鸟的地盘还给候鸟,才能既保护好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又同时保证候鸟正常迁徙,真正做到人与鸟类的和谐共处。

  事实上,候鸟的迁徙离不开湿地和森林,它们需要在这些地方栖息、觅食,而这些地方实际上就是人与候鸟的隔离带。如果湖北的湿地、湖泊减少,就会造成候鸟的栖息、觅食地相对集中,并与人、畜产生亲密接触。

  “所以不要责怪候鸟,我们应首先反省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明白大自然在人类与候鸟之间架起的天然屏障作用,一旦这个屏障失去,人类的命运将岌岌可危。”江培奇说。

  候鸟监测的尴尬

  候鸟大量来临,我省有关部门已开始着手建立严密的防控体系。

  江培奇介绍,2005年开始,湖北省成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这是在目前的新形式下,遇到禽流感等新问题后,专门成立的一个新机构。”对于这个机构而言,除了监测野生动物外,主要重点还是针对以禽类为主的候鸟监测。

  “建立监测中心,就是为了预警。”江培奇说,一旦发现迁徙候鸟有异样,各个监测点就会通报到中心,经权威监测后,为地方政府和防疫部门提供决策的参考。他介绍,针对“可怕的候鸟”,湖北省建立了46个监测站,其中国家级监测站11个,省级监测站15个。“这46个监测站覆盖了湖北的各地区,密切监视一切鸟类的活动。”

  但是,这些监测站都面对一个尴尬:人员、设施、经费的缺乏。

  江培奇说,专业人员监测候鸟是一个新事物,作为林业部门有着自己的难处。各地林业局的基础本身就差,没有很多人清楚候鸟的情况,监测站的人员都是从林业局抽出来的,通过省里统一培训上岗,“有的人连冬、夏候鸟也分不清。”

  “关键还是资金的缺位。”江培奇说,去年湖北省财政投入了约200万元用于监测站建设,但这远远不够。据介绍,湖北的候鸟多聚居在湖边,一般都远离人群集中之地,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必须远离鸟群,用专业望远镜观测。按现在的要求,一个观鸟点,至少需要2—3人,配上2个专业望远镜、摄像机、照相机等,如遇到湖区很大,还需单筒望远镜,配备汽车和船只等。

  “你想想看,一个专业望远镜要1—2万元,全省200万元的投入根本不解渴。比如洪湖,如果没有车辆和船只,用望远镜观测候鸟,绕一圈也要几天吧。”江培奇说,湖北省林业系统很少有鸟类观测的专业人士,在遇到远距离观测候鸟时,就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从候鸟的奔跑、扭头、飞翔的动作和行为中,分辨出候鸟是否有异样。

  █链接

  候鸟及候鸟迁徙

  候鸟一般是指有迁徙习性、随季节变化有规律的来往于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的鸟类,群体大,来去的时间、地点都很有规律,有固定的越冬场所、繁殖地和迁徙地点。

  总的来说,候鸟分为冬候鸟和夏候鸟。候鸟主要特征是在春秋两季沿着比较稳定的路线迁徙。我国鸟类有1300种左右,其中候鸟大约600多种,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

  我国候鸟有三大迁徙路线———

  一个是西部路线,在干旱草原地带。包括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区的候鸟,主要沿青藏高原向南迁徙到达四川以及更南部的云贵高原。我国西藏地区的候鸟有一部分飞到印度去越冬。

  中部路线包括内蒙古东部、华北西部以及陕西省,候鸟主要沿着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大巴山飞到四川以及华中、华南地区去越冬。

  另外一条非常重要的路线是东部沿海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的候鸟主要沿着这条路线飞到华东、华南地区,有些甚至飞到东南亚,更远的飞到澳大利亚。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