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幸福是一种全民“投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6:46 长江商报

  本报评论员 彭永斌

  这些日子,一直都被“幸福”包围着。出租车司机黄勇告诉记者,身体健康行车安全,就比什么都幸福;21岁的女大学生尹相凡,觉得关心、爱护他人,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在外企工作的许可,因为一岁多的儿子最喜欢坐公汽,也对记者表示“一家人挤一辈子公交其实不错”。在他们的眼里,幸福不是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哲学命题,惯常的日子里,有着最朴素的满足。

  在刚刚闭幕的2007年武汉市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幸福感”成了最热门的词汇。政府官员、企业代表、社区干部、环保人士,等等,各抒己见。作为城市的管理者,该如何去建设一个幸福城市,提高市民的幸福感,这些问题,一时间促成了各界代表的深入思考。

  从他们的讨论中也不难发现,保证公平与公正,做好每一个人该做的工作,是实现城市幸福目标的基础。

  随着调查统计手段的多样化,统计数据日益细密,幸福转化成了一个个具体量化的数据,抽象的概念有了新的面目。城市生活公布的各类调查数据,如消费指数、居民满意度等,直接构成了现代人的“幸福感”。这些量化的指标,让大多数人的福祉由此可以预测、可以支配。

  如何提高这些幸福指数?经济的整体发展当然是基础,但每一个人的工作,他们为他人追求幸福“投入”的多少,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的事情,需要各区落到实处;财政投入的具体使用,需要相关人员执行;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又需要多少工作人员必须在岗位上守护;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需要多少基层工作人员走入到百姓当中……这些,需要“每一个人做好该做的事情”。

  此外,就广大市民而言,观诸我们当前所言的幸福,如收入水平增加、闲暇时间更多、出行更方便等,很大一部分都体现出因“得到”而带来的幸福感——即收入效应。但在“得”到幸福结果的同时,追求幸福的过程,我们为结果进行的投入,也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做好该做的事情”。社会的个人都相互关联,正如黄勇等人所言,在他的岗位上,“行车安全”的幸福,不仅仅关乎个人,也为他人杜绝了“马路杀手”。

  幸福,其实是一种全民的“投入”。每一个人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用最朴素的行动来对“幸福”作出回应,当“投入效应”的作用达致“收入效应”,城市焉能不幸福呢?

  详见本报近日“幸福感”系列报道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