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百年后再版“贾太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7:00 长沙晚报

  

长沙百年后再版“贾太傅”

  贾谊故居管理处编纂的《贾太傅新书》〔又名《贾谊新书》、《贾长沙集》等〕日前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图为该书外观。

  

长沙百年后再版“贾太傅”

  贾谊故居。石祯专 摄

  本报讯(记者 林俊 刘吉芳)贾谊故居管理处编纂的《贾太傅新书》(又名《贾谊新书》、《贾长沙集》等)日前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故居管理处专家同时表示,根据考证,《贾谊新书》虽很早就已成书,但长期只有手抄本,1181年,长沙在全国最先刊刻印刷《贾谊新书》,距今已800余年。其后至清末,长沙又4次出版这部典籍,他处无出其右。长沙在《贾谊新书》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其它地方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在此次出版之前,《贾谊新书》最近一次在长出版,也是130多年前的事了。

  市委副书记、市长谭仲池专门为《贾谊新书》的出版作序。序中,谭仲池解释了出版的动因:“正由于贾谊对中国政治思想的杰出贡献,我们今天也才会有着对贾谊故居及《贾谊新书》的特殊关注。我们出版《贾谊新书》,不仅是对湖湘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包含着对这位先哲的崇敬。我们重视贾谊故居的保护,也不仅这是‘屈贾之乡’的一处标志性文化遗产,更由于这里也是一处近现代革命圣地,湖南辛亥革命的火种从这里孕育,以至点燃三湘大地。毛泽东求学一师,也经常与蔡和森、肖三等会聚贾谊故居指点江山,还留下了三首纪念贾谊的诗篇。”

  《贾谊新书》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政论散文集,共58篇,包括著名的《过秦论》《治安策》《论积储疏》等,是儒家重要的典籍。为出版《贾谊新书》,贾谊故居管理处工作人员综合国内其他版本,精心校勘、注译,花费了约一年时间才编纂完工。新版本与以往长沙的版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白话文注释,便于读者阅读。同时,《贾谊新书》线装书(珍藏本)正在筹备出版当中。

  长沙吉王朱见浚与太守陆相争刻《贾谊新书》

  记者 林俊 刘吉芳

  昨日,贾谊故居管理处主任吴松庚向记者介绍,《贾谊新书》自成书至北宋,均以抄本存于宫廷或民间之中,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漕运使程公代理潭州知府时,首刻《贾谊新书》,题名《贾子》,这是《贾谊新书》的第一次出版,命名为程漕使本,为《新书》的迅速传播打开了一条宽阔之路。

  吴松庚认为,《新书》第一次出版在长沙之所以在长沙,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长沙“屈贾之乡”的文化地位以及贾谊故居的存在是其重要原因,位于太平街的贾谊故居为历代名流必到之处,在湖湘文化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历代官员任长沙太守、知府或湖南巡抚,均表示出对贾谊故居的特殊重视,并以此作为融入湖南地方的重要手段。南宋以后,随着江南印书业的发达,开刻《贾谊新书》遂成必然。

  吴松庚介绍,从程漕使本开始至清末,长沙一共五次刻印《贾谊新书》,其中明朝长沙吉王朱见浚与长沙太守陆相争刻《新书》的故事颇有意思:

  1248年,南宋淳祐八年,长沙知院大使陈公再刻《新书》,称潭本;

  明正德九年(1514年),长沙太守陆相决定再刻《新书》,即后世所称“陆相本”。陆相本的刊刻在长沙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特别是长沙吉王朱见浚更是恼火,因为朱见浚在长沙长期致力于儒家思想的传播,曾将儒家典籍碑刻于岳麓书院内,吉王府侧旁的贾谊故居亦是他常来之地,不想这次被陆太守在刻印《新书》上抢了先,心里十分不满,急令王府再刻,正德十年(1515年),吉府本《新书》问世。两个版本几乎同时在长沙问世,且印量非常大,极大地推动了《贾谊新书》的传播;

  光绪二年(1876年),湖南巡抚王文韶到任,立即召集省城官绅,大修贾谊故居,《新书》的出版也是修宅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次出版由湖湘名士王闿运主持。由于明以后,贾谊故居曾被改为“屈贾祠”,同祀屈原、贾谊,因此,这次出书包括屈原《离骚》,定名为《屈贾文合编》。

作者: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