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社会视角下的“学者有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9:22 青年时报

  2005年初江西拟定的“十一五”规划中,均提出将建设环鄱阳湖城市群、赣西城市群、赣中城市群的宏伟目标。一些学者就此上书江西省政府,指出以江西目前的经济实力,要想在“十一五”时期一口气打造3个城市群,完全不切实际。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麻智辉日前对记者说,“让我喜出望外的是,此次党代会上果真只提了一个城市群。这让我感到,有时学者还是蛮有力量的。”(1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

  被誉为“可能是还健在的最重要的知识分子”的美国学者乔姆斯基认为,知识分子享有更多的资源,他们更有影响力,他们比大众幸运。此言不虚。2004年底,四川省社科院离休研究员鲁家果致信温家宝总理,对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提出不同意见,此后,四川60多位学者介入。如今,西线进度明显放慢。日前,水利部官员坦承,四川专家的意见是西线调整和延迟的原因之一。可见,“学者还是蛮有力量的”绝非孤例。

  学者孙立平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社会结构上,就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出现。显然,利益主体越分化,表达的诉求就会越强烈,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学者也就纷纷走上了前台。这是一种进步。此外,学者的发言乃至学者力量化,同时是对行政力量的反拨和调节,这也是一种进步。

  “学者有力量”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公益型。近年来,一大批颇具公共知识分子之风的专家学者不断涌现出来,比如,对铁道部不依不饶的法学硕士郝劲松,建议公开养路费年征收额的法学教授周泽。这样的公共学者令人感佩,他们与公众福祉、公共利益紧密相连。尽管他们的力量是孱弱的,铁道部就表示春运不涨价与郝劲松无关,但由于根植民意,他们的力量不可低估。一种是自利型。这些学者维护的是当地利益或团体利益,比如,河南七知名学者筹建“新学术俱乐部”,希望这个俱乐部成为河南经济学术界的“发声器”。这无可厚非。利益博弈时代,不同的利益群体必然有自身的学者代表。

  第三种类型的学者则让人警惕。近年来,不少经济学家饱受诟病,有的甚至成为公众抨击的对象。究其原因,许多不成熟、不合时宜甚至伤害民生的决策背后,或多或少有一些经济学者的影子。比如,在令人深恶痛绝的特殊利益集团里,不少学者就赫然存焉。显然,这样的学者越有力量越是国人的不幸。

  一个成熟的社会,必然日趋走向透明,学者可以影响决策,但影响的程序和机制必须透明;一个成熟的社会,必须尽力促使各方利益群体走向均衡化,学者可以影响决策,但因为有纠错机制和平衡机制,可以避免利益独享;最终,一个成熟的社会,必然是多元力量并存,必须容纳多种声音,让学者有话语的力量,也要让普通民众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凝聚成强大的力量。

  乔姆斯基说:“发掘真相,并帮助他人找到真相;设法和当下的主流竞争并且交战;设法让这个社会进步,这才是我们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重大责任。”这是理想中的学者,希望这样的学者越来越多。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王川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