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雅艺术高票价之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9:28 南方日报
岁末年初,近百场演出集中登场,观众消化得了吗? 高雅艺术高票价之重 维也纳宫廷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最高票价1280元; 世界三大轻音乐团之首曼托瓦尼轻音乐团新春音乐会,最高票价1280元; 话剧《暗恋桃花源》,最高票价880元; …… 看到这些数字,高力行无奈地耸了耸肩。29岁的高力行在文化艺术领域爱好广泛,最爱的是话剧,得知《暗恋桃花源》将于今年2月在深圳上演,他早就盘算好了要看上一场。于是,维也纳宫廷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来了,他没舍得买票。他把自己每月买书的钱扣下,就等着桃花源。“看话剧,如果买最低价的票,那只能是‘听’剧了,没意思;买最高价的位子,咱花不起那钱。勒紧裤带节衣缩食,也只能买个均价票看看。” 每到岁末年初,深圳的演出市场都会格外热闹,今年也不例外。从去年11月开始,第四届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正式拉开帷幕,在为期3个月的时间里,来自中外著名艺术团体的千余名艺术家将奉献40多场演出。与此同时,沉寂两年之久的大剧院艺术节也于去年12月再次启动,共有16台25场次的演出。再加上其他零零散散的各类演艺节目,岁末年初的深圳将有多达近百场的精品演出!前些年的深圳,每个月只有零星几场演出都坐不满,如今一下子涌来这么多节目,观众能消化得了吗?深圳艺文消费市场潜力有多大?对普通市民而言,高雅艺术精品演出票价能否承受得了? 企业包场逐年递增 “过去,企业基本是包场给客户,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是包给自己的员工看演出。” 往年的元旦,李女士一般都要和家人一起回老家,或是出外旅游。但今年元旦,她们一家打破了惯例,选择了留在深圳。“我1996年刚来深圳那几年,哪有什么精品演出,倒是在‘大家乐’时不时有一些文艺节目表演,可那些我都不感兴趣,还不如呆在家里看电视舒服些。”李女士坦言,前几年的深圳,演艺市场并不发达,节目少而单一,让人提不起兴趣。近几年,深圳演艺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节目内容多了起来,形式也越来越多样。特别是从2003年首届“全球通”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开始,每年的第四季度都有精品演出。据统计,2003年首届演出季有32场演出;2004年第二届有52场;2005年第三届有57场;2006年第四届有40多场。“第二届节目场次多是由儿童剧的缘故,一台儿童剧就能演出15场;第三届因为整个演出季持续了5个月,所以节目场次也多;这一届,我们采取‘瘦身’模式,节目浓缩了,却更精彩。”演出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进场欣赏演出的观众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主办方统计,2003年至2005年三届演出季,观众人数从4万到8万再到10万多,企业包场数量逐年递增。“过去,企业基本是包场给客户,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是包给自己的员工看演出。” 2004年,市文化局曾委托专门的调查机构对首届深圳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的相关情况进行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61%希望观赏中外艺术精品演出。2005年昆曲《牡丹亭》的演出成为深圳演出史上戏曲演出票房最为火爆的一次,能够容纳1200多人的深圳会堂连续3天爆满,总共9个小时的马拉松演出是深圳演出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展演纪录。不少白迷、昆曲迷从上海、香港、广州等地赶来,大量自费购票进场观看的观众是年轻的白领。对此,市文化局事业发展处在一篇调研报告中撰文认为,近年来,政府在青少年中致力于开展高雅艺术教育和培训活动,潜在的观众会越来越多。 正是看好深圳演艺市场巨大的潜在消费群,多位业界人士对于岁末年初深圳多台精品演出接踵而至、同期上演才有十足的底气与信心。深圳大剧院总经理倪健认为:“在年末这个演出黄金期,北京、上海每晚的演出量是深圳的5倍到8倍,北京、上海的人口并不比深圳多出许多,但是演出市场能够这么繁荣,是两地多年来努力开发和培育演出市场的结果。深圳演出市场正在快速成长,我相信,这么多演出盛事同台献艺,深圳观众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最富和最穷的人”都不购票 据相关部门调查,购票人群基本集中在月收入2000-8000元的人群,月收入在4000-6000元的白领最多,而2000元以下和8000元以上的人很少购票。 深圳演出市场潜藏着巨大的消费群体,这似乎已成为大多数业内人士的共识。目前深圳演出市场的观众群体构成究竟如何?或者说,自己掏钱走进剧院、音乐厅、礼堂观赏演出的都是些什么人?这似乎是个更能引起人们兴趣的问题。深圳市文化局委托调查公司所作的调查结果很有意思,购票人群基本集中在月收入2000—8000元的人群,月收入在4000—6000元的白领最多,而2000元以下和8000元以上的人很少购票。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最有钱的和最没钱的基本上都不在购票行列。对此,深圳市演出公司总经理郑维茜分析认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人群可能是因为财力问题,而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人群可能因为是全球通的金卡客户,享受了积分兑票,或者是因为业务繁忙,因而也不在购票行列。 而那些不看或者很少进剧院观赏演出的市民,给出的理由或许更能代表不同年龄层的真实处境和想法。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公务员黄女士,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以前偶尔也看看演出,但自从女儿读小学之后,她几乎停下了一切观看演出的活动。“在单位里忙单位的事情,下班接女儿回家后忙督促女儿学习的事情,周末还要辅导补课,忙死了,哪还有时间和心思去看演出。”黄女士说。在某书城上班的余先生是“80后”知识青年,喜欢阅读,对艺术也有些兴趣,但他也坦言,不太会自己主动掏钱购票去看演出,“除非是赠票看看还可以,否则我觉得不太值,看相声小品,听音乐看舞蹈,在电视上看不是差不多嘛。” 事实上,通过各种途径拿赠票看演出的人不少。据统计,消费人群中,四成属个人消费,六成是团体消费。个人消费,主要是收入较高又追赶时尚的年轻人,以外企服务人员为主。所谓团体消费,包括福利消费和公关消费,其中,公关消费是近年崛起的一种新型消费形式,由公司买票,送给方方面面需要打理的关系户。 普通白领不愿承受高票价 “不靠赠票不行啊,现在一张票动辄几百上千,凭一个工薪阶层的财力,消费得起吗?” 靠赠票看演出,这种观念的盛行,其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就是票价问题。“不靠赠票不行啊,现在看演出一张票动辄几百上千,凭一个工薪阶层的财力,消费得起吗?”有市民表示。 高雅艺术要走近市民,价格问题不容回避。话剧《琥珀》在深演出时票价最低280元,最高880元,这样的票价或许许多深圳市民都可以承受,但却未必都愿意接受。事实上,演出商生存也不容易。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较之北京、上海,深圳演出市场票价偏高,主要问题在于国家水准的演出团体和艺术家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举办相同一场演出,在成本费用方面,深圳比其他城市增加了演员住宿及往来交通费等支出。从目前深圳高雅艺术演出市场上所上演的节目来看,从外地引进的节目占了多数,仅从几届中外艺术精品艺术节来看,国外顶级演出团体的演出内容占了约一半的比例,国内演出团体演出的节目也有不少,深圳本地艺术团体并不多,仅有深圳交响乐团、深圳高级中学等。因此,在深圳举办高雅艺术演出,每张演出票分担的成本费用相对较高,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使得深圳票价普遍偏高,广大市民无法接受,致使深圳高雅艺术演出市场普遍亏损。 近几年演出节目日渐丰富,演出市场渐显繁荣景象,但经济效益并不容乐观。业界人士向记者透露,深圳这几年各类演出中赢利、亏损或持平基本各占1/3。全国商演也并不景气,根据文化部市场司的统计,2005年全国商演70%是亏损的。“演出是个综合因素极强、风险极大、成本高、运作极复杂的领域,很少有暴利;一旦亏损,却很严重。” 对于这种现象,深圳市演出公司总经理郑维茜认为,虽然演出节目品种越来越多——歌星演唱会、芭蕾、交响乐、歌剧、音乐剧,但观众选择面越宽,市场竞争越激烈,项目运作不好,即使有名人、名团、名剧也赚不了。另一方面,各演出商之间没有协调机制,造成上半年淡季节目很少,下半年旺季节目又都堆在一起,淡季无好节目可选,旺季节目却又过剩,市场太滥。 演出市场还应多考虑社会效益 演出市场很难用经济效益去考量,比如古典音乐表演、民族文化表演等,就更少有赢利,更多地是为提升社会文化服务。 为了控制演出成本,演出主办方不得不常常综合考虑各类因素调整演出节目类型。在以往的演出季当中,各类流行歌手的演唱会都是年轻观众追捧的对象,如周华健、李宗盛、周杰伦等都曾在深圳的舞台上登场献艺;而今年的演出季当中,流行歌手俨然缺席。深圳市演出公司总经理郑维茜对此解释说,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市场条件使然。“在深圳体育馆举办一场明星演唱会至少需要投入500万元,而回收往往不到100万元,市场没有这个消化能力。另外,不少明星都在深圳开过演唱会,一般赢利的并不多,挑选很难,我们也不敢轻易接这样的演出。” 花大成本请来了国内外优秀演艺节目,为了回收成本而制订出的票价却未能吸引到广大观众,为了演出效果,用赠票来弥补不理想的票房,但是,持票人并非需要者,持票人可以随意处理到手的门票,而最后有机会拿到赠票的人,很多时候并不是酷爱艺术的文化人,他们欣赏艺术的专注程度和喜欢程度并不是那么强烈,而是心不在焉。“这种公关消费表面繁华,但遗憾的是,真正的长线观众和规范市场并没有建立起来。”一位专家告诉记者。 除了票价,演出场馆、演出讯息的宣传、城市市民观看演出的氛围等也是影响市民走进剧院观赏演出的因素。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深圳演出的日常安排以剧场为主,体育场(馆)为辅。和北京、上海、广州相比,深圳演出场馆总量少,观众座位相对不足。以大剧院为例,改造后的大剧院也仅有1200座,而上海大剧院则有1700座,广州中山纪念堂有3000座。深圳市中心有个5000座的体育馆,而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来看,1.2万人的体育馆都是利用率最高的室内演出场馆。拿一河之隔的香港来说,香港文化中心包括音乐厅(2019个座位)、大剧院(1734个座位)和剧场(496个座位)。深圳演出场所座位少,即便演出成本相同,票价又不能过高,演出运作风险必然加大。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把演出市场纳入文化服务业应该是最恰当的,因为演出市场很难用经济效益去考量,比如古典音乐表演、民族文化表演和为少儿提供的教育性表演,就更少有赢利,更多的是为提升社会文化服务,应该多考虑社会效益。为此,近几年来,深圳不少政协委员提出建议,政府应该建立补贴票价制度,并借鉴港澳地区的成功经验,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将高雅艺术项目列为公共文化服务范畴,给予一定的补贴。 在去年举行的深圳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讨会上,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透露,正在针对深圳演出市场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建立高雅艺术演出票房机制,制订科学有效的票房补贴政策。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新亮认为,动用公共财政资源对高雅艺术演出实行票房补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首先应严格限定补贴的范围,只能对代表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的高雅艺术演出予以补贴;其次对补贴的对象应适当放开,只要是高雅艺术演出的实际承办者都可申请补贴;更重要的是应成立专家委员会,对申请补贴项目和数额进行审核。 靠政府补贴,不如与企业合作 文化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扶持、补贴,只是“扶上马,送一程”,高雅艺术最终还是得直面市场的检验。 西方国家的文化政策,粗略区分可以归纳成两大类型:一种是美国模式,政府主要制定健全的法制保障创作和发表的自由,同时以税项宽免的方式,鼓励私人对文艺活动进行赞助,联邦政府直接资助艺术文化的经费并不多;另一种是法国模式,政府不但投入大量资金兴建设施,而且赞助艺术创作者的工作,予以扶持。深圳似乎是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国家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兴建了文化设施,另一方面政府对演出市场并无补贴。虽然目前政府财政部门正在研究如何对深圳舞台上上演的高雅艺术项目实施票房补助,但是郑维茜认为,与其等到政府决策出台再去做,还不如自己抓住机遇去探索。 在国外,很多现代化企业为推广自身形象,渴望参与有意义、有影响的公益事业,包括文化交流及大型演出活动。如何组织好资助,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跨行业协作,这也是国际演出市场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深圳高雅艺术市场演出运作方面,郑维茜最终选择了深圳移动的300万元冠名费。 深圳移动投资拿到冠名权,以积分兑换演出票的形式,每届演出季向客户馈赠约1万张演出票。“这比我们送月饼、送礼物要有意义得多,有价值得多。”企业有关负责人这样说。深圳市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郭永航对这种政府引导、企业支持、市场运作举办文化活动的崭新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演出公司“肯动脑筋”,企业也“很有眼光”,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企业争着来参与“演出季”。政府不花一分钱,却以多场精彩演出让市民饱尝文化盛宴。 事实上,除了演出季,大剧院艺术节也正在探索走市场化运作模式。就在本届艺术节上,大剧院与京基地产公司合作,由企业赞助,每场演出提供100张以上的免费票给深圳义工、残疾人、外来青工代表,25场演出共提供约2500张。这一福利政策的推行,让这些平时买不起票的普通人,也能走进高雅艺术殿堂。用市文化局副局长刁铁军的话来说,这一举措正是为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文化低保”。 深圳人正在主动走进剧院 “演出市场需要培育,通过政府、经营主体、企业、媒体和社会大众多重因素的拉动,势必产生良性循环。” 表演很精彩,但是没有人懂得欣赏,那也只是一头热。深圳市演出公司总经理郑维茜认为,近几年深圳演出市场一年比一年进步,也逐渐呈现出繁荣景象,但从目前看,这种“繁荣”背后,更多的是政府、文化演出机构主动宣传、推动的结果,而更重要的是能以此带动广大深圳人主动地走进剧院、礼堂,真正参与到高雅艺术文化欣赏活动中去。 “深圳人的想法更实际一些”,不少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是个快节奏的地方,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深圳人的时间更多的是花在“有价值”的地方,比如工作、与客户喝咖啡、泡吧等等,却没有培养起自己掏钱走进剧院欣赏享受艺术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从各地汇聚到这座移民城市中来的不少年轻人,在忙碌的创业工作奔波中,也开始尝试着接近并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记者采访中碰到的胡先生,通过全球通积分兑换的形式,免费观赏了演出季里五场演出。“平时演出票价高,我花不起,很幸运能有积分兑换看演出这样的机会,虽然我在艺术方面不是内行,但是能走进剧院看演出,让我多多少少觉得,自己是真正生活在深圳这座城市里。”他说。 事实上,政府和演出商正在想方设法尝试各种办法,让广大市民能通过各种形式走进剧院欣赏高雅艺术演出。业界人士呼吁市民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也能主动走进剧院。深圳大剧院总经理倪健认为,虽然深圳演出市场与北京和上海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也还是有优势的,深圳总体经济实力不错,深圳人的消费能力、文化层次较高,深圳企业也逐渐有了打造文化形象的意识。这些年,国外大演出商计划到中国演出,也常常会把深圳作为几大主要考虑的城市之一。 “演出市场需要培育,通过政府、经营主体、企业、媒体和社会大众多重因素的拉动,势必产生良性循环。这样的良性循环,最终会在社会上造成一种热烈氛围,这个氛围对深圳文化大有益处。”郑维茜信心满怀,也充满希望。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洪奕宜 摄影本报记者朱丹阳 图: 上月25日,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剧院的演员在大剧院艺术节上表演经典舞剧《胡桃夹子》。 近年来,政府正在青少年中开展高雅艺术教育和培训活动,潜在的消费者会越来越多。 |
|